各位老百姓朋友,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尤其是那种,说什么“不用还钱,直接拿走几十万”的美事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诱人?
可最近啊,央视就曝光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人看了心里直发毛。
它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哪有什么“0成本套现”,等着你的,往往是“0尊严还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怎么就稀里糊涂地成了别人眼里挣钱的“工具人”,甚至最后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背债人”?
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我们普通人平时想不到的灰色门道?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把这层层叠叠的骗局,给大家掰扯清楚。
这事儿的主人公,是一位53岁的黄师傅。
黄师傅这人,平时老实巴交的,也没怎么跟银行打过交道,他的个人征信报告,那叫一个干净,就像一张什么都没写过的白纸。
按理说,这征信好,那可是好事儿啊。
可偏偏,就是这张干净的“白纸”,让一些不法分子给盯上了,在他们眼里,这简直就是“完美”的材料!
有一天,一个姓陈的中介找上了黄师傅。
这中介嘴巴可会说了,天花乱坠地给黄师傅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说能帮他从银行搞出80万块钱来,还承诺说,这钱你拿走,就还一年就行了,后面就不用管了,等于白拿!
黄师傅听了心里也犯嘀咕,他知道这事儿不对劲,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啊。
可这个姓陈的,那嘴皮子功夫真厉害,看黄师傅犹豫,立马又加了一句:“大不了就当个老赖呗,反正你也没钱还!”这话一说,可算是击中了黄师傅心里那点儿不劳而获的小心思。
他琢磨了半个月,心里那点儿贪念最终还是占了上风,没能抵挡住诱惑。
他以为自己是捡了个大便宜,殊不知,自己已经一脚踏进了别人挖好的大坑。
那个姓陈的中介看着黄师傅那干净的征信报告,眼睛都快冒光了。
他深知,像黄师傅这种“白户”,就是他们最理想的“包装”对象,因为银行系统里查不到任何不良记录,方便他们“无中生有”。
中介陈某还跟黄师傅拍着胸脯保证,80万虽然不敢打包票,但到手30万是肯定有的,条件是贷出来的款项,他要抽走25%的提成。
黄师傅一听,还有30万呢,觉得“行!”。
于是,身份证、银行卡,一股脑儿地全交了出去。
他以为这只是交出了几件东西,却不知道,他交出去的还有自己的信任、未来和诚信。
这帮“黑中介”的手段,简直就是一出精心策划的“大戏”,环环相扣,步步设局。
他们利用普通人对金融知识的匮乏,以及银行在审核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硬是把一个原本没什么资产的普通人,给“包装”成了银行眼里的“优质客户”。
您可能要问了,这到底是怎么“包装”的呢?咱们来一步步看看。
首先,他们盯上了“房贷”。
要从银行贷大笔的钱,最常见的办法就是用房子做抵押。
可黄师傅没房子怎么办?
没关系,中介有办法!
姓陈的找来了一个炒房客,姓游的。
这个游某手里有一套二手房,当初收过来的时候可能就20万左右,结果转手就敢标价42.5万“卖”给黄师傅。
这明摆着就是“左手倒右手”的把戏啊!
有人可能会纳闷了,银行办房贷,不还得有工作单位、有收入证明吗?
黄师傅没有啊!
别急,中介的“神操作”来了:在银行的申贷表上,黄师傅摇身一变,竟然成了当地一家很有名气的建设公司的员工!
甚至连这家公司的信息、黄师傅的“工作”内容,中介都直接发到黄师傅手机上,让他背得滚瓜烂熟,就怕银行打电话核实。
可事后一查,那家建设公司的人明确表示:我们公司查无此人,黄师傅的证明是假的!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靠着虚构的就业单位和伪造的收入证明,第一笔贷款——34万的房贷就这么“顺利”地批下来了。
黄师傅自己一分钱现金没见着,名下却凭空多了一套“高价”的房子。
这套房子,就像一个看不见的枷锁,悄无声息地套在了他身上。
房子有了,接下来中介又打起了“装修贷”的主意。
姓陈的又安排黄师傅和另一拨中介,姓荣的合作。
他们带着黄师傅去了那套“新房”,象征性地弄出一点“正在装修”的样子,拍了几张照片,说是给银行看的。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那个银行的客户经理压根儿就没去现场核实,就让黄师傅自己拍几张照片发过去就行了!
这简直就是“盲审”啊!
当然,光有房子和“装修照”还不够,还得有还款能力证明吧?
中介们又故技重施,伪造了黄师傅的工资流水。
在农商行的贷款档案里,清清楚楚地显示着黄师傅农行账户的“流水记录”,看起来跟真的一样。
就这么着,黄师傅又从农商行贷出了3.5万的装修贷。
这笔钱一到手,还没捂热乎呢,他就得立马给姓陈的转过去23700元。
您看,钱还没怎么着呢,大头就直接进了中介的口袋。
您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
还没呢!
这帮中介的胃口可大了。
他们又盯上了农行的装修贷。
农行的人跟黄师傅说,你先把农商行那3.5万还了,然后打一份结清证明,我这边就能给你批6万。
可黄师傅哪有钱还那3.5万啊?
后来调查发现,这份所谓的“结清证明”也是伪造的!
就这样,第三笔贷款,6万元,又轻轻松松地到手了。
可想而知,这笔钱,姓陈的又拿走了很大一部分。
您可能觉得这已经够离谱了,可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邮储银行有一种专门扶助农户的“毛竹贷”,是针对农民的专项贷款。
可问题又来了,黄师傅之前的征信报告里写着他是在建设公司上班的,他不是农户啊?
中介荣某大手一挥:“小意思!开个村里的证明就行了!”于是,黄师傅又神奇地“变身”为一名“毛竹种植户”,第四笔贷款,4.7万毛竹贷,也顺利地搞定了。
您算算,34万的房贷,3.5万的装修贷,6万的装修贷,再加上4.7万的毛竹贷,这些钱加起来将近48万!
这不就是文章标题里说的“0成本套现48万”吗?
可黄师傅自己到底拿到了多少钱呢?
答案是:寥寥无几!
这些钱,大部分都进了中介和相关人员的口袋。
中介的提成、房子的差价、各种所谓的“手续费”,层层剥削下来,黄师傅到头来只拿到了极小的一部分,根本不像中介承诺的“到手30万”。
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还钱,天真地以为反正自己没钱,银行也拿他没办法。
这种侥幸心理,正是他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开端。
他以为自己是占了便宜,殊不知,他自己才是最大的“工具人”和“冤大头”。
黄师傅的“美梦”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现实的铁拳就砸了下来。
法院的四份判决书像雪片一样,一份接一份地寄到了他手上。
三家银行都起诉了他,要求他还钱!
黄师傅这下彻底傻眼了。
他这才明白,自己不是“白拿钱”了,而是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大坑”,彻彻底底地成了一个法律意义上的“职业背债人”。
黄师傅的这个案例,绝不是孤立的个例,它揭示了一条让人深恶痛绝的灰色产业链。
我们普通人看了,不禁要问,银行的审核机制怎么会有这么多漏洞?
这些“黑中介”为什么能如此嚣张地行骗?
从黄师傅这类所谓的“职业背债人”来看,他们的心理活动其实挺简单的:就是想不劳而获,觉得能白拿一笔钱,根本没去想后果。
他们往往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对法律心存侥幸,甚至抱着“反正我没钱,银行也拿我没办法”这种错误的观念。
正是这种贪婪和无知,成了骗子们最喜欢利用的弱点。
再来看那些非法的贷款中介,他们是整个骗局的核心策划者。
他们对银行信贷的流程非常熟悉,知道怎么钻空子。
他们利用虚构职业、伪造收入证明、伪造银行流水,甚至伪造资产证明等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欺诈。
他们内部往往分工明确,有人专门负责寻找像黄师傅这样的“白户”,有人负责“包装”各种虚假资料,甚至不排除有些人会想办法打通银行内部的一些环节(当然,这只是个别情况)。
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从银行骗取贷款,然后大肆分赃。
根据我们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一些信息,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秩序,一直是重中之重。
这类利用虚假资料骗取贷款的案件并不少见,它们不仅造成了银行的坏账损失,更严重的是,它们侵蚀了我们社会的诚信基础,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银行在审核环节可能存在的薄弱点。
虽然咱们国家的银行都有非常严格的风险控制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可能会放松审核标准;又比如,一些现场核查可能会流于形式,就像黄师傅的“装修贷”那样,客户经理根本不去实地查看;还有就是,对于伪造的资料,银行的识别能力可能还有待提高,或者系统本身可能存在一些漏洞,被不法分子给钻了空子。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整个银行体系,而是要提醒所有的金融机构,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地堵住这些金融领域的“蛀虫”。
最后,咱们老百姓一定要明白,任何试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不义之财的行为,最终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像黄师傅这样的人,以为自己是“空手套白狼”,殊不知,他不仅要背负巨额债务,还会面临法律的惩罚,个人征信彻底毁掉,以后的生活将寸步难行,买房买车贷款都会成为奢望。
而那些非法的贷款中介,等待他们的将是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刑事指控,最终只能是锒铛入狱。
咱们国家对于打击这类金融犯罪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维护金融安全,就是维护我们每个人的财产安全。
近年来,咱们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通过科技手段、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不断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
央视的这次曝光,正是向全社会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企图挑战法律底线,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不仅是对犯罪分子的震慑,更是对我们广大民众的一次重要警示: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莫要为了眼前的小利,铸成大错,毁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那些看起来很诱人,实则充满陷阱的非法金融活动,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安全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