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 3700 点了,市场越来越不安分。过去十年就四次站上这点位,三次还是 2021 年的事。概率这么低,不少人稍微有点波动就慌得不行。
但说实话,最糟的是来回吃亏。原因很简单:大多人就看个涨跌,根本不懂交易背后到底想干嘛。
就好比上证指数重新站上3700点。这让我想起四年前那个燥热的夏天,当时市场也是在这个位置反复拉锯。有意思的是,Wind数据显示2021年高点成立的基金中,已经有52.44%的产品净值回到了1元以上。景顺长城、金鹰新能源这些曾经被戏称为"潜水基"的产品,如今纷纷浮出水面。
但你知道吗?就在大家为指数重回3700点欢呼时,想想这些潜水的基金,居然净值还是亏的。基金尚且如此,普通人就跟别说了,如果以2021年为参照,无论股民还是基民,真有不少人可能至今还是亏损的。
一、高低点的认知陷阱
那么接下来会有多久能回本?毕竟指数已经创10年新高了。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捉摸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只要大多数人都解套了,行情也就差不多到顶了。但实际这个问题就是小马过河,因人而异。所谓高低点,根本就是个伪命题。3731点在2021年是高点,放在今天却成了支撑位;同样,今天的3700点,明天可能就变成中继站。
我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想明白:预测高低就是在预测未来,而未来永远是由现在决定的。就像那些净值回到1元以上的基金,你以为它们是靠猜对市场拐点翻身的?太天真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它们当下正在做什么。
二、行为数据的降维打击
最近有两只股票特别有意思。一只是45天7涨停的明星股,每次调整都让人心惊肉跳。但用我惯用的那套大数据系统看,橙色「机构库存」数据持续不断,说明该股里面的机构一直在积极参与。
这种情况下,即便在①、②、③、④这些看似危险的时刻,大资金的动作始终没停过。因而能够反复向上。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反观另一只股票:
同样的四个位置,没有机构资金持续参与的反弹,最终都成了诱多陷阱。这就像玩德州扑克,不懂对手的底牌就all in,十有八九要输得精光。
三、认知升级的必经之路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是:市场永远在奖励那些愿意升级认知的人。当年和我同时入行的朋友,现在还沉迷于画线数浪的,大多已经被市场淘汰;而拥抱量化思维的,不少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圣杯。
但现在还拿老眼光看市场呀?那可就等着被“左右开弓”啦——你刚卖掉,它噌地涨起来;你一买入,它又哐当跌下去,简直气人!
8 月份指数跑得那叫一个欢,跟踩了油门似的,可实际上呢?两成股票还在慢吞吞往下掉,超过一半的股票连指数的尾气都追不上。
别再做“牛市一来,躺着都能赚钱”的美梦啦,赶紧换个法子吧,不然就算满仓满满当当,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空欢喜一场哟!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