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微软和英伟达正在把巨额资金投向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核电,而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乎算力未来的关键逻辑。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带来前所未有的电力消耗。 数据显示,ChatGPT每响应一个请求就要消耗2.9瓦时的电力,以每天约2亿次的请求量计算,其日耗电量超过50万度。
微软和英伟达已开始直接投资核电相关企业,谷歌也与Kairos Power达成协议,计划在2030年左右部署7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专门为数据中心供电。 这些科技巨头的行动指向同一个结论:算力的竞争,最终将是电力的竞争。
01 行业趋势:AI推动电力需求革命
人工智能带来的算力需求正在重塑电力行业的价值逻辑。 随着AI技术迭代,新增用电需求持续攀升,电力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周期。
与传统工业用电不同,算力中心需要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任何短暂的停电都可能造成巨额损失。 核电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基荷电源,凭借其93%的机组可用率成为数据中心等耗电大户的理想配套能源。
2025年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传出消息,国内企业已开始示范论证小型堆为数据中心供电的项目。 这与美国科技公司的布局不谋而合,预示着核电与算力结合的趋势正在全球形成共识。
02 政策支持:核电产业迎来加速期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家明确表示,到2030年核电在全国电力中的占比需从当前的5%提升至10%以上。
2024年国内新增审批11台核电机组,创下历史新高。 按照规划,未来年均将保持6-8台新机组的核准节奏,核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表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技术发展值得关注。中核集团的“玲龙一号”成为全球首个陆上商用SMR项目,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90%,预计2026年投运。
03 产业链分析:关键技术壁垒形成护城河
核电产业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在设备领域,江苏神通的核级蝶阀球阀市占率超过90%,几乎垄断了这一细分市场。
上海电气包揽了核岛核心设备,华龙一号90%的核心装备由其提供,包括蒸汽发生器和主泵等关键设备。 东方电气则实现了核主泵100%国产化,其主泵叶轮加工精度达到3微米级,使用寿命比进口产品提升50%。
中国一重垄断了核电锻件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核电锻件供应商,市场份额超过80%。 这些企业的技术壁垒形成了坚实的护城河,使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04 资金动向:社保和北向资金布局低估值标的
社保基金和北向资金已开始布局核电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 皖能电力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三大社保和养老基金的身影。 社保基金一一零组合重仓1298万股,社保基金一一六组合持有958万股,养老保险九零三组合新进797万股。
建投能源获得北向资金大幅加仓,二季度加仓2325万股,增幅高达221%,总持股量达到3377万股,位列公司第二大流通股东。 华能国际也获得北向资金加仓4130万股,总持股量达2.29亿股。
中国广核受到多家机构青睐,国新投资单季度新进6.26亿股,证金公司持仓4.65亿股,北向资金重仓4.57亿股,太平洋人寿持股2.42亿股,前十大股东控盘73%的流通股。
05 重点公司:10元以下的低估值核电股
目前市场上存在一批股价在10元以下、估值较低且具有成长性的核电相关公司。 赣能股份现价9.2元,市盈率10.2倍。 公司持有江西核电有限公司20%的股权,参与建设江西彭泽核电项目。 过去三年,公司扣非主营利润增速分别为33%、1462%和114%。
建投能源现价7.2元,市盈率仅7.3倍。 作为河北省的能源投资主体,公司业务涵盖燃煤火力发电和供热,同时涉及核电、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投资。 过去三年扣非主营利润增速分别达到5401%、165%和99%。
华能国际现价7.13元,市盈率6倍,是估值最低的选项之一。 公司参股了海南昌江核电站一期项目,间接布局核电领域。 过去三年扣非主营利润增速分别为87%、159%和24%。
皖能电力现价7.09元,市盈率7.4倍。 公司拥有核电发电装机容量52万千瓦,前十大流通股东中聚集了多只社保和养老基金。 过去三年扣非主营利润增速分别为59%、219%和129%。
大唐发电现价3.37元,是价格最低的核电概念股之一,市盈率6.8倍。 公司参股宁德核电44%,参股辽宁徐大堡核电20%,核电权益装机容量较大。 过去三年扣非主营利润增速分别为697%、138%和85%。
06 新兴模式:核电与数据中心直接结合
一种新的产业模式正在兴起——核电直接为数据中心供电。 中核集团在海南建设的模块化小堆就是典型例子,这种小型反应堆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
美国科技公司在这方面已经迈出大步。 谷歌不仅投资核电公司,还直接签订购电协议,计划部署专门为数据中心供电的小型反应堆。 亚马逊和甲骨文等科技巨头也纷纷跟进这一模式。
四代核电技术尤其适合高功率密度数据中心的供电需求。 高温气冷堆技术可支持区域供能,并适配数据中心的余热利用,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国内企业也在探索这一方向。 江苏神通的真空抽气系统阀门技术可从核电领域延伸至数据中心温控系统,实现技术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