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英国记者惊爆:前乌军高级军官变节,竟指挥俄军猛攻库皮扬斯!

点击次数:106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10-09 12:51:15
炮火连天的东欧前线,新闻总是来得又快又猛。但英国广播公司最近的一篇报道,还是让所有人都傻了眼,这消息比前线的炮弹本身更具爆炸性。 就在俄军的装甲洪流兵临库皮扬斯克城下,准备拿下这座铁路大动脉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指挥这场猛攻的俄军集团

炮火连天的东欧前线,新闻总是来得又快又猛。但英国广播公司最近的一篇报道,还是让所有人都傻了眼,这消息比前线的炮弹本身更具爆炸性。

就在俄军的装甲洪流兵临库皮扬斯克城下,准备拿下这座铁路大动脉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指挥这场猛攻的俄军集团军司令,竟然是个土生土长的乌克兰人。

更要命的是,他来自哈尔科夫,正是库皮扬斯克所在的州。他曾经还是一名乌克兰军队的明星军官,前途一片光明。

今年九月以来,战局的风向说变就变。俄军在顿涅茨克南线硬生生撕开一个十五公里的大口子,乌军防线被迫节节后退。这一下,多米诺骨牌倒了。波克罗夫斯克、康斯坦丁诺夫卡,一座座重镇接连告急。

库皮扬斯克,这个连接哈尔科夫与顿巴斯的心脏地带,自然成了俄军铁了心要啃下的硬骨头。可谁能想到,带队执行穿插突袭的俄军第6集团军指挥官,尤里·斯托罗真科中将,回家的方式竟是这样。

哈尔科夫的儿子,打回哈尔科夫

斯托罗真科的人生,简直就是这场战争离奇剧本的现实版。1975年,他出生在哈尔科夫。1992年,苏联那面红旗落下的第二年,年轻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基辅陆军研究所,专攻情报学。

他后来自己都说:“苏联没了,从那天起,我就是乌克兰军人。”毕业后,他的履历光鲜得让人嫉妒,在乌克兰海军第36海岸防卫旅干得风生水起,甚至还去科索沃当过维和部队的副团长。

曾与他共事的乌军前发言人塞列兹涅夫回忆说,那时的斯托罗真科,是个“爱惜羽毛的好军官”。可命运这东西,总喜欢在关键时刻开个残酷的玩笑。2014年,考验来了。

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斯托罗真科手下正管着当地的1200名乌克兰士兵。基辅的代理总统亲自打电话给他,命令他无论如何要守住。

可斯托罗真科的回答却是,自己已经递了辞职报告。转过头,他却在积极劝说自己的士兵缴械投降。塞列兹涅夫后来只能感慨,大概是俄国人开出了一个“他根本没法拒绝的价码”。

最终,这位“好军官”没能扛住。他拿了俄罗斯护照,换了一身军装。他手下的第36旅,一半多的人选择返回乌克兰,剩下的人,则跟着他成了俄罗斯联邦的军人。

败军之将何以圣眷不衰

投靠俄罗斯后,斯托罗真科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官运亨通。2022年战争全面爆发时,他已经是俄军东部军区第35集团军的少将参谋长了。

或许正是因为哈尔科夫人的身份,他对那片土地的每一寸都了如指掌。他带着部队在家乡的土地上作战,还曾下令用导弹猛轰苏梅地区。

当然,他也并非战无不胜。2022年6月,他指挥的第35军就在伊久姆附近,被乌军打得灰头土脸。但这次大败,似乎一点没影响克里姆林宫对他的信任。

仅仅一年后,普京亲自签发命令,将他晋升为中将,并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这支部队,就是此刻猛攻库皮扬斯克的主力。斯托罗真科也凭此拿到了乌克兰人在俄军中能企及的最高军衔。

如今,他正用一种极其阴险的战术对付昔日的同胞——利用奥斯基尔河底的天然气管道,从内部渗透,试图给家乡人来个中心开花。

绞肉机,不止一个

斯托罗真科的行动,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俄军一盘大棋里的关键落子。随着顿涅茨克南线被破,俄军的意图已经再明显不过:全线压上,四处点火,把乌军的血耗干。

整个战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打地鼠游戏,乌军疲于奔命。在工业重镇波克罗夫斯克,乌军挖了超过两百公里的堑壕,把工厂变成堡垒,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

而在号称“顿巴斯铁门”的康斯坦丁诺夫卡,俄军每天要砸下超过两千发炮弹,城市几乎被炮火熔化。连接红利曼的交通枢纽塞弗尔斯克,战况同样惨烈。

红利曼,这个在2022年曾六度易手的血肉磨坊,再次成为焦点。乌克兰国防部的每日战报里,这里的伤亡数字总是排在最前面。

俄军的目的很直白,就是不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逼着你把本就紧张的兵力,像撒胡椒面一样洒在漫长的战线上。而斯托罗真科对库皮扬斯克的攻击,就是捅向乌克兰东北部最锋利的一刀。

谁在保卫乌克兰?一个俄罗斯人

面对斯托罗真科这种“回乡的带路人”,乌克兰人的愤怒可想而知。但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这种身份互换的戏码,在这场战争里,竟然一点也不稀奇。

现在乌克兰全军的总司令,亚历山大·瑟尔斯基,这位以铁血和强硬著称,正指挥全军抵挡俄军攻势的最高将领,他自己,恰恰出生在俄罗斯。

苏联解体时,瑟尔斯基选择了乌克兰,并留在了这里。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几十年后,会是一个俄罗斯人,带领着乌克兰军队,在基辅和哈尔科夫,两次挫败了来自他故乡的军队。

一个乌克兰人,指挥着俄军猛攻自己的家乡;一个俄罗斯人,在基辅的指挥部里,绞尽脑汁地保卫着乌克兰。这种身份的撕裂与对撞,让这场战争的荒诞与悲凉,显得格外刺眼。

结语

战局的天平仍在疯狂摇摆,尤其是在美国大选后,特朗普的上台让欧洲未来的安全格局充满了变数,对乌克兰的援助前景更是不明。许多观察家都认为,未来几周将是决定性的。如果乌军能顶住波克罗夫斯克和康斯坦丁诺夫卡的压力,战线或许还能稳住。否则,东欧大平原上,可能真要上演一场军事雪崩。

但无论结果如何,斯托罗真科和瑟尔斯基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的不只是国与国的对立,更是大时代浪潮下,无数普通人因身份、立场和个人选择,而导致的命运撕裂。在这片焦土之上,昨天的同胞,可能就是今天的敌人,而所谓的敌人,或许也曾是血脉相连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