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1954年夏在斯大林格勒
李鹏一行于1948年9月2日登上开往苏联的火车,由联共(布)党中央亚洲司派负责人到边境迎接。因当时驻莫斯科还是国民政府大使馆,苏方只安排他们在莫斯科呆了一天,瞻仰了列宁墓,就转往北方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这儿要提到一件事,留学生办的一件大好事。
由共产国际创办的这所儿童院,收养的都是各国共产党和烈士子女,这里有一半的孩子都是中国人。因长期在此生活,大部分不会说中国话。面对此情此景,谢绍明主持起草了一封给中央的信,建议将这些孩子送回祖国,待在国内有了一定基础后,可再回苏联深造。
1950年仲春,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满足中国政府关于国际儿童院培养的中国公民子女送回中国的请求,责成苏联红十字会和红星月会执委会于本年7月至8月做好准备将他们送至后贝加尔斯克车站,转交中国代表。
留学生到苏联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从儿童院毕业的陈祖涛(陈昌浩之子)等人,把他们安排进伊万诺沃的一家旅馆住下,而后在儿童院先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俄语。
入学读书的问题更难解决。按规定,没有苏联籍或未经特殊批准,外国人不准进入莫斯科。另一原因,是他们所持的是解放区护照,而莫斯科设有国民政府驻苏大使馆,他们不能进莫斯科学习。他们中只有罗西北持有苏联护照,并且语言过关,直接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了。
进不了莫斯科,大家分成了几组,在伊万诺沃市几所轻工和纺织院校安顿下来。为改善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陈祖涛与学刘允斌(刘少奇之子)等人商量后给苏共中央书记马林科夫写了一封信,信后附了一张清单,介绍了这21人的父母及其中共党内职务。苏共中央十分重视,派人了解情况。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访,向苏联通报中国情况,并请求苏联提供援助、派遣专家。刘少奇此行见到了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使留学生来莫斯科上学的事情最后敲定。
即将进入大学,究竟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成为这些留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此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正在苏联养病,学生们派代表去向他请示。任弼时说:“你们的专业由你们自己选择,但不要选择学政治,应该选择工科或经济。现在全国就要解放了,中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特别需要办工业和管理经济的人才。”
李鹏后来回忆:我之所以选择水电专业,主要受到两点启发:一点就是列宁说的,“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另一点就是我知道中国有一个大的水电工程设想,即三峡工程。日本投降后,原来在延安的自然科学院迁到张家口,改名为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我在那里读书。当时,我从报上得知萨凡奇修建三峡水电站的计划,一时炒得很热,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湘以前在纺织厂工作,去伊万诺沃就选择了纺织大学,蔡畅知道后建议他学习国家急缺的矿产专业和造船专业,最后任湘选择了矿产专业。
罗西北早于其他同学进入了莫斯科动力学院,情况比较了解,在他的影响下,李鹏、崔军、贺毅、林汉雄、萧永定、高毅等人,选择在动力学院就读。因为父亲的缘故,叶正大、叶正明兄弟对飞机有种特殊情怀,选择了莫斯科航空学院。
图示:暮年罗西北
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21人中没有人选择文科专业。1949年9月1日,他们全都免试进入了自己所选择的高等学校。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苏抵达莫斯科,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斯大林进行会谈。其间,毛泽东与留学生举行了一次联欢。毛泽东主席能清楚的记得他们的名字和父母的情况,还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给同学们题词。给任湘的题词是开发矿业,要他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苏联的高校寒假一般两周,暑假两个月。中国留学生和苏联学生一样享有免费的休假待遇。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为期10天到15天的免费疗养,其中有多个休假方案可供留学生们选择。
1951年1月31日,中共留苏学生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李鹏给中共东北局书记高岗写信,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希望利用暑假回国一次。刘少奇同意了大家的请求,要求节省部分生活费用,以暑假期间的津贴作为在苏联境内的路费。回国后,还安排中组部和团中央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并会同中宣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祖国母亲惦念着游子、学子们回到祖国怀抱,感觉异常温暖。
虽在伊万诺沃学过一段时间俄语,但是大家跟班上课非常吃力,上课听讲时头晕脑胀,如腾云驾雾,贺毅形象的称为“坐飞机”。
一般情况下,他们先做课堂笔记,回来后慢慢查字典消化。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都在自习室里。在苏联同学眼里,中国学生没有周六日,学习是最刻苦的,笔记也是记得最好的。
图示:暮年叶楚梅
叶剑英给女儿叶楚梅的信中写道:“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人民所需要的人,不是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确有一点本领,拿出为人民做点事,尽点小螺丝钉的作用。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做人的目的。不要好高骛远,幻想多而实干少,这一点可要注意。许多人都说你学得不坏,爸爸是高兴的。但应该懂得还不够得很。望继续努力,日进不已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高强度学习,加之不适应异国的气候和饮食而生病,谢绍明、叶楚梅先后因身体原因回国,但他们后来以各种方式完成了学业。学习期间,大家的成绩都很理想(苏联实行5分制)。罗西北以所学全部课程5分的成绩毕业。
图示:1954年在莫斯科高尔基公园 左起李鹏 谢绍明 邹家华 张代侠
1954年前后,这批留苏学子毕业回国。祖国正处于火热的建设时期,他们不以烈士后代和高干子弟的特殊身份提要求,都愿意去基层、去艰苦的地方工作。
李鹏本来被领导安排在机关当秘书,他却明确表示愿到基层,最后分配到吉林丰满发电厂。罗西北在成都水电勘测设计院一干就是十年。林汉雄自愿到北京官厅水库工作……
2013年3月,我拜访96岁高龄的李锐先生时,他回忆过一段与李鹏有关的往事。1954年,电力部正副部长刘澜波、李锐率团赴苏联考察水电工程,40多天行程中,李鹏与另三名留学生陪同当翻译,印象很深。李锐说,李鹏有个姨妈是某部党组书记,她行前托刘澜波访苏时关照。我当年分管水电,除李鹏外,其它三名学生回国后都成了我的部下,分配在水电总局工作。
……
谁曾料想呢,“文革”时期,这21人被打成“苏修特务”,“4821苏修特务案”成了由康生主抓、中央三办立案的大案。
1968年,邹家华和叶楚梅夫妻被捕下狱,1970年后才出狱;崔军被挂着铁牌游街示众;朱忠洪在长春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精神受到严重创伤,后在北京失踪。80年代初,在胡耀邦关注下平反“4821案”,这些留苏学子才得以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再立新功。
暮年邹家华
从那时起,这21人中除罗镇涛去世、朱忠洪失踪外,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林汉雄曾任国家建设部部长;叶正大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谢绍明曾任科技部副部长;萧永定曾任轻工业部副部长;罗西北曾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院长;叶楚梅曾任机械工业部机床局副局长;贺毅曾任武警水电指挥部主任;崔军曾任武警水电指挥部副主任;任湘曾任北京地质局局长。李鹏、邹家华则分别担任过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