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莫迪突破百年禁令,全面启动种姓普查,专家:触动敏感神经

点击次数:114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04 11:47:36
印度宣布要搞全民种姓普查,这事儿一出来,倒是闹得挺大。要知道,上次搞这个事儿,差不多已经快一百年前了,那时候印度还在被英国人统治呢。 印度人难免心里咯噔一下,想着都已经2025年了,怎么这个国家还在倒退。原本社会的等级差异就挺明显,现在又要

印度宣布要搞全民种姓普查,这事儿一出来,倒是闹得挺大。要知道,上次搞这个事儿,差不多已经快一百年前了,那时候印度还在被英国人统治呢。

印度人难免心里咯噔一下,想着都已经2025年了,怎么这个国家还在倒退。原本社会的等级差异就挺明显,现在又要翻出那个老掉牙的种姓体系,莫迪政府到底在搞什么玩意儿?

百年禁忌,政治博弈下的历史性转折

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为了更有效地治理人口、划分社会阶层、掌控印度的未来发展,首次对全国人口的种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整理。

1951年,印度独立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全国人口普查中不再统计种姓。原因很实际,就是为了避免让这个新生国家背负起社会分裂带来的沉重负担。

殖民时代已经过去,但种姓制度还像个阴影一样笼罩在印度人的心头。就在上个月,印度内政部公布了一个新计划,打算在2027年3月之前搞完一轮新的全国人口普查,同时还要同步进行全民的种姓调查。

消息一出来,印度各界都炸开了锅。北方邦农村的茶馆里,婆罗门的老人叹气摇头:“登记种姓?这不就是要翻祖辈的旧账簿嘛!”反倒是在比哈尔邦的达利特居住区,年轻人们手举“数据就是力量”的横幅,齐声欢呼起来。

两年前,莫迪还在公开说“印度就有四个阶层:妇女、青年、农民和穷人”;可转眼间,政策方向突然变了。这一切的背后,主要是因为2024年大选期间,印人党在比哈尔邦等重要选区,因为对低种姓的关切不够,结果吃了不少苦头。

过去七十多年来,要不就是国大党,要不就是印人党执政,这些政府一直把种姓普查当作一种不能碰的“政治禁区”。

到了2023年,局势开始出现转变,比哈尔邦抢先打破了禁区,完成了地方的种姓普查,结果显示那些底层种姓的人口比例竟然高达63%。这数据一出来,立马就像引燃了火药桶一样,引发了满城哗然。

国大党迅速把这些种姓比例拿来做竞选噱头,到了2024年大选,印人党在北方邦、比哈尔邦等OBC扎堆的地区遇到了惨败,没能拿到国会半数的席位。选举的残酷现实让莫迪也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立场。

重启种姓数据调查也是出于选民压力下的妥协。当各个地方邦的种姓数据像野火一样扩大时,中央政府不得不抢回话语权,掌控这个议题。

种姓制度的现代困境,四千种姓的统计难题

在印度,种姓这个话题既深奥又挺让人捉摸不透的,要随便找个印度人问“印度到底有多少种姓”,可能一千个人就会说出一千个不同的数字。

想搞明白普查带来的震动,得回头看看种姓制度那三千年的发展脉络。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他们结合自己宗教和当地文明,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最严密的社会等级体系之一。

理论上,印度教里分成四大瓦尔纳:祭祀的婆罗门、武士的刹帝利、商人的吠舍、工匠的首陀罗。但实际上,情况要复杂得多,成千上万的“阇提”亚级别,根据职业和血缘关系分布得像血管一样遍布整个社会。而那些被排除在这套体系之外的达利特人,至今还被轻视地称为“不可接触者”。

1947年一独立,印度宪法就明确禁止种姓歧视,还设立了预留政策:在政府岗位和教育资源方面,专门为表列种姓(SC)、表列部落(ST)以及其他落后种姓(OBC)设置了专项名额。

更难搞的是,种姓制度的现代变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在孟买的IT产业园里,年轻的程序员都说“不知道自己种姓”;可是到了拉贾斯坦邦的乡村,达利特人还被禁止用公共水井。

印度现在有超过四千个亚种姓,每个种姓在不同地区又叫着不同的名字,统计起来简直像是在为不断流动的江河画出精准的图谱一样麻烦。

比哈尔邦的一次实际操作已经显示出全国人口普查的难度,它投入了27万名普查人员,花了一整年才把1.3亿人的数据收集完毕,期间遇到的拒绝回答比例高达17%,特别是在婆罗门这伙人中尤为明显。

把种姓信息公之于众,可能会激起印度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地区之间的裂痕还会因此变得更深。按照最新的人口数据重新划分议会席位,南部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会受到影响,变得更弱,但同时也得承担更多来自中央的财政转移责任。

数字治理,技术赋能的政治棋局

莫迪政府把这次普查当成“数据驱动治理”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未来的迈进。按计划,到2027年,普查会完全数字化,使用手机应用采集信息、让民众在线自查,还会用上实时监控系统,彻底抛弃传统的纸质表格啦。

这些技术的背后其实暗藏着复杂的政治布局,政府打算将种姓信息和Aadhaar(身份识别系统)、福利卡紧密结合,打造一个社会分层的数据库体系。

阿米塔·米斯拉这位社会学家说,数字这层外衣其实掩盖了老旧的种姓政治。当每个种姓群体都变成可以量化的投票力量时,种姓普查就变成了操纵选票的工具,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杠杆。

对于2亿达利特以及5亿OBC群体来说,数据或许能变成争取自身权益的利器;但对于掌权的政党来说,这其实就是一次重新划定选票版图的好机会。

印人党一向靠占人口15%的高种姓基础来支撑,2014年莫迪凭借“发展主义”的说辞争取到一些低种姓的选票。而现在,实行种姓普查成了维护这次突破的关键武器。

在德里总理府的策划室里,摆放着两幅印度地图:一幅写着“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光彩夺目;另一幅则描绘着延续了三千年的种姓体制,沉甸甸的阴影笼罩其中。种姓普查,仿佛一座连接这两个印度的危险桥梁。

支持这事的人觉得,这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所在,他们相信搞清楚种姓的现状,有助于打击歧视。反对的人则担心,这样一来,种姓制度可能会让社会的裂痕更深,给印度带来不少麻烦。

印度一直希望树立“全球南方领头羊”的形象,向外界展现“年轻、现代、创新”的面貌。不过,要是真连自己的人口结构都不敢面对,这样的现代化梦想也只能是海市蜃楼罢了。

印控克什米尔的婆罗门祭司拉古拉姆在祖先传下来的种姓谱系前点香祷告;班加罗尔的达利特程序员在社交平台发起了“No Caste But Humanity”这个话题。

到2027年,27万名普查员敲响了14亿家庭的门,他们收集的不仅仅是数字,更像是在为印度社会那几千年的裂痕做一份详细的地图。

在新德里宪法俱乐部的走廊上,悬挂着安贝德卡尔博士的画像。这位被誉为“印度宪法之父”的人,出身贫苦的贱民家庭,曾立下誓言,要推翻种姓制度。

莫迪掀起了一场百年未曾有过的国家试验,关于种姓的数据调查,真的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助推剂,还是可能成为撕裂裂痕的导火线呀?

这次普查不光是统计人口数,还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点点滴滴。结果出来后,可能会对治理方式、选举操作,甚至国家认同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