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脚踩下油门,把俄乌的命运指针快快地旋转了整整40天。
把时间从50天缩短到10到12天,还没忘了宣称“谈不成就制裁”。
这突如其来的最后通牒,不光不像是和平的推手,反倒像是一根探针,瞬间戳破了美俄两边的虚假面具。
直到听到俄乌前线传来的消息,特朗普才算终于搞懂了普京的真正意图。
看见特朗普把停火期限从50天一下子压缩到10天,再配上那一波制裁大棒,莫斯科的反应,真是毫不留情,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硬朗节奏来应对。
最先发出震撼声音的,非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莫属。
曾经被西方认为是“开明派”的代表,如今他的话语变得异常激烈,和以前简直不一样了。
这回谈到关税威胁,他一句话说得一针见血:“不管是50天还是10天,特朗普都得记住两件事。”
罗斯还不是伊朗,也不是在美国压力下俯首的以色列,他说的这个话,实际上是在警示:美国的威胁正把整个世界推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
也许有人会问,梅德韦杰夫的那份自信从何而来?其实,这种底气不是单靠军力支撑的,而更像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内部团结力。
要说现在乌克兰事情上,克俄罗斯内部的团结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曾经那批“亲西方”的精英,要么转了态,要么就闭口不言,而那庞大的国家机器也差不多把所有反战的声音都压下去了,整个俄罗斯社会被打造成一个统一意志的共同体。
这种高度凝聚的政治意志,正以最残忍的方式在战场上得以展现。
这会儿,俄军趁着停火谈判的窗口快关闭了,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猛攻,想把夏季攻势的最后一点价值都榨出来。
拉夫罗夫外长那句“俄罗斯正独自对抗整个西方”,听起来挺悲壮的,实际上也透露出一种被孤立后反而让人更加团结起来的心态。
一旦一个国家觉得自己已经没路可退,外面来的压力反倒变成了让内部团结更紧密的那根“粘合剂”。
说回刚才那个事儿,梅德韦杰夫在讽刺特朗普是特意提到了伊朗,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虽然他平时挺像特朗普的,也喜欢夸夸其谈,经常说一些没有实际根据的话。
不过这次谈到俄罗斯的问题时,他心里挺明白的,只要一听到他把伊朗作为对比对象这句话,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俄罗斯的“与众不同”。
前不久,美国也对伊朗投出了狠狠的军事警告。
代号“午夜之锤”的空袭方案已经启动,B-2战略轰炸机已到达迭戈加西亚,双航母战斗群迎面而来,中东局势因此变得异常紧张。这种威胁,比起特朗普对俄实施的经济制裁,要危险得多。
可是伊朗的反应居然是在寻求对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搞不好,是因为德黑兰内部的局势还远没有完全统一。
佩泽希齐扬作为改革派总统上任,实际上反映了伊朗内部的分裂。这背后,主要是因为经济状况恶化,再加上前总统莱希意外去世,引发了民众对变革的渴望。
他的对头,基本上就是那些牢牢把握着国会和革命卫队的大佬,属于那种鹰派人物。
当一个国家在某个问题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比如鹰派和鸽派互相制约的话,这种状况本身就难以倒利用一个统一的对外方针。
这种“结构性破碎”自然也让它在面对外部极限施压时缺乏战略弹性,结果只能被动妥协。
因此,梅德韦杰夫提到伊朗这个例子,就是要表明,俄罗斯和伊朗不一样,向特朗普明确表达這個意思。
谈到国家大事儿,关键可不是核弹头数目,而是在面对外来的压力时,一个显得团结得紧紧的,另一个反而显出内部裂痕险些崩溃。
不过挺让人捉摸不透的,作为整个事儿的始作俑者,特朗普到底咋想的呢?明明是他主动给俄乌划定了个停火期限,结果又反悔了,甚至在采访里直言对普京挺失望的。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真的是搞不懂,也挺让人迷糊,他这大变脸,是不是为了乌克兰的和平啊?
事情的真相恐怕未必,最合理的说法可能就是这次对俄的极限压力,观众对象可能根本不是在基辅或莫斯科,而是在咱们中国。
你得知道,特朗普团队马上要对中国货加征巨额关税,这才是他日程上的头等大事。
他得准备一张狠的谈判底牌,赶紧把俄乌冲突“处理”一下,不管是实的还是象征性的,反正能让他松一口气,还能把自己包装成“成功应对国际危机”的英雄,从而为对华贸易战打个旗号。
他可不打算再等50天了,毕竟他的中国行程可等待不了。
所以,他对俄罗斯的制裁威胁,估摸着也就那回事,别指望有多大动作,十有八九是“雷声大,雨点小”。
所谓的100%关税和二级制裁,看着更像是一种高调喊话的手法,最后实际执行的税率可能也就控制在10%到20%左右吧。
这其实算得上是一种典型的“利益内聚”,所有的举动都紧紧围绕着自身最核心的利益,而不是以地缘战略或者盟友的承诺为出发点。
这种内在凝聚力虽然很厉害,但也让它的动作变得难料。此外话说回来,在这场大国角逐的漩涡里,乌克兰的局势既复杂又危险得很。
泽连斯基对特朗普的决定表达了“欢迎”,称其“拯救生命”,这套说辞在绝境中还算是挺聪明的。
他挺会玩,将球巧妙地踢了回去:“既然期限是美国定的,那到期之后如果俄国不遵守,那执行制裁的压力就落在你们美国身上。”
这算得上是一种典型的“求生内聚”,当自己资源快用完的时候,会用尽各种办法,把外部的力量牢牢绑在自己这边,想让外力帮自己渡过难关。
就是那种在外交上巧妙应对的手段,但实际上可能会遭遇在战场上被狠狠碾压的危险。
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的攻击,已经展开了“拆迁”式的行动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巷战,而是有条不紊地、一栋接一栋地把城市夷为平地,还在试验用大规模无人机集群的新打法。这种“焦土战术”的目的,就是想从物理层面彻底拆散乌克兰的防御体系。
更让人担心的是,乌克兰或许搞错了形势,产生了战略上的误估。
眼睛都盯在顿巴斯那边,可俄军在被看作次要战线的扎波罗热区域竟然出现了令人咋舌的突破。要是哪一条防线被撕开个大缝,乌克兰为这个疏忽可得付出挺沉重的代价啦。
现如今,距离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到来也不远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像投进水里的大石头,激起层层涟漪。
不过,背后真正关键的,并不是那块石头,而是它掀起的波纹映照出每个玩家的真实面貌。
现在的俄军,似乎用一种接近自我折磨的办法,把共同的决心灌输到前线,想在规定时间内硬生生搞出一个既定的局面。
乌克兰这边,则像是在打赌,它赌的是在自己的防御体系被彻底“打散”之前,能不能成功撬动外部的支撑,把国家的生存撑下去。
接下来十几天,或许不再靠弹药的多少来决定战局,反倒是一种看不见的“意志的浓度”以及整体结构的坚韧程度,起到关键作用。
只能说,能力有限时,战斗拖得越久,失去的也越多。在这出大戏里,泽连斯基的结局注定是悲剧收场,而乌克兰人未来的日子也必然会变得暗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