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影视圈知名演员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发了一篇长篇文章,一下子引起了不少讨论。
一篇篇幅很长的文章里,没有多余废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话,甚至毫不避讳地点出了现在娱乐圈的一些乱象。
到目前为止,林永健那篇长文章已经收获了几十万网友的点赞,讨论热度也在不断升温。
“编剧不接地气,剧组花的钱没用在刀刃上,再加上顶流演员带着团队搞事,直接搅乱了剧组的生态”,林永健说得挺犀利,但每句话都戳中了观众的心坎儿。
没料到,十月还没完,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就给影视圈的演员们敲响了警钟。
编剧在高星级酒店里喝着咖啡、吃着大餐想象出来的民间疾苦
林永健坦言拍戏中遇到的那些乱象,他一开口就提到了编剧这块儿的问题。
他提到,许多影视作品之所以不被观众喜欢,甚至被批评“悬浮”,原因并不在观众,而是编剧们常常在高档饭店喝着咖啡、吃着大餐,凭空想象出来的民间疾苦。
这样的剧本台词,明显缺乏生活气息,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剧中,要是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至少得对当时当地的情况多做了解才行。
林永健还提过,“你得知道化肥一袋多少钱,苞米一穗要多少钱。”
听他这么一说,就能看得出林永健对拍戏的领会有多透彻,绝对配得上“国家一级演员”这个称号和荣誉!
林永健也不是个只会抱怨和提出问题的人,他关于台词虚浮的看法是,建议现在的编剧们多出去走走,挤挤地铁,坐坐公交车,这样才能写出更接地气的剧本。
有的顶流明星,自带编剧团队进组
林永健还谈到一个剧组里的事,说是现在一些明星演员的排场特别大,经常会带着一帮“编剧团队”,一有问题就自己动手改剧本,弄得挺闹腾。
就是说,这些演员在剧组里挺有话语权的,把导演和其他演员的发挥空间给挤得紧紧的。
要是真遇到这种情况,这位当红演员要临时改改台词,估计就会牵扯出一大串麻烦,整个拍摄流程也会被打乱,让导演的安排掉链子。
这对其他演员来说更不服气了,通常意味着他们提前熟记的剧本和台词都白白浪费了,只能从头开始练习。
这些没什么名气的演员,好不容易得到了剧本,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只能把郁闷咽在肚子里。
选流量明星数据好看,副作用也大
林永健直率表达,谈到娱乐圈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实际上也是现在观众们抱怨不断的状况——那些没有演技的流量明星,竟然一股脑儿涌进了影视作品。
这些年,电视剧里的风格越发怪异了,特别是在一些大片里,常常看到一帮真正实力派演员掺杂着一两个流量明星。他们人气挺高,可演技嘛,真是令人难以恭维。
观众们都偷偷叫他们“戏混子”,这些人的加入,虽然让这部剧收视蹭蹭往上窜,但口碑嘛,就没那么好看了。
别动不动就棚拍抠图,观众眼睛雪亮着呢
林永健接着说的那段话,直击到观众的心坎里,一股脑把大家心里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了。
林永健说,现在不少电视剧里,花的钱都用在了提升内容质量的地方不多,剧本差不多,编剧水平也跟不上,道具制作也很敷衍,没用心。
比如说,那些抠图的问题,随处可见,结果不少剧一播出,观众就开始一边看一边吐槽,找出那些明显搞笑的抠图场景。
以为观众热议说明是好剧?没想到仔细一看,负评也不少。
当场工、跑龙套12年的林永健,深知演员这碗饭,端起来就得好好珍惜
林永健之所以能讲出这番心里话,明显能感觉到他已经憋了很久,真是不想眼睁睁看着这些问题一直拖延下去,让观众对国产剧逐渐没了信心。
别看林永健现在戏接得挺多,还身兼中国视协第六届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啥的,但他一直给人一种特别亲切、接地气的感觉。
1986年,林永健成功考入青岛市话剧团,三年后调到广州,从那以后一直在剧团里干买票的、跑龙套的活儿。
他曾参演《和平年代》这部电视剧,还被提名了飞天奖,不过最后还是没能拿到。
这次挫败反倒让林永健更坚定了当明星的信念,于是他下定决心,北上追梦,成了“北漂”大军中的一员。
直到2001年,林永健参加了张国立主演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第2部》,虽然戏份不算多,但表现出色,逐渐在影视圈崭露了头角。
林永健真正走红,说起来是在2004年,他在电视剧《敌后武工队》里担纲主演,那会儿他已经35岁了,不过俗话说得好,饭要一口一口吃,晚了也没关系。
此后,林永健陆续在农村喜剧《喜耕田的故事》、年代剧《金婚》以及谍战剧《黎明之前》等作品中亮相,逐步打通了多样的戏路,也成为各大顶尖颁奖盛典的常客。
从无名小卒的跑龙套到演艺圈的中坚力量,林永健一路走来不容易,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勇敢揭开了影视界的“遮羞布”,给同行们敲响了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