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顿巴斯平原,战火似乎比以往更加激烈了。红军城北边的罗金斯卡娅矿区,那里一座60米高的废石堆,烫得发亮,乌黑的土壤夹杂着金属碎片,在炎热的阳光下散发出刺鼻的味儿。
俄军这边三个摩步旅的重型坦克一路碾过去,把被炮火反复洗礼过的土地压得满是尘土,升起的烟雾遮住了半边天。乌军的三个精锐突击团坚守在这片高地上,每一寸阵地的胜负,都可能左右东欧的局势走向。
红军城,也就是乌克兰叫的波克罗夫斯克,绝对不是个普通的小地方。它坐落在顿巴斯战区的核心地带,扮演着连接顿涅茨克州南北两个战线的重要角色。这里有好几条铁路干线和关键的公路交汇,变成乌军调兵遣将、运送重型武器的“中枢神经”。
要是一失守,乌克兰在顿巴斯布下的防线就有可能被直接切割开来,西边的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这些重要的坚固要塞,也会立刻曝露在俄军的打击范围内。
俄军在北部发起的攻势,可谓势如破竹,至少五个摩步旅的重装部队像潮水般涌向红军城的北面防线,新托列茨科耶村在钢铁洪流的冲击下彻底陷落,博基夫卡村西北附近的外围阵地也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乌军情报机构“deepstate”传来消息,能感觉到他们的绝望:防线早就被打得满目疮痍,俄军侦察兵和破坏小组像幽灵一样悄悄潜入到战线后方,在尼卡诺罗夫卡到新沙霍沃这块辽阔的地带活跃着。
这些破坏小组任务明确又危险:他们的目标就是断掉乌军重要的后勤线。T05-15公路经过连续的轰炸已经完全瘫痪,乌军只得使用一条更偏西的乡村小路,从多布罗皮利亚西南沿着蜿蜒的小径延伸到红军城的西北。
这条临时路段又窄又脆弱,一旦俄军掌控尼卡诺罗夫卡和新沙霍沃,轻轻用前线无人机一扫,就能彻底封死。更要命的是,俄军还能顺着南下,直接逼近罗金斯科,把红军城包得严严实实。
前线的乌军指挥官陷入两难:要不要调兵去干掉后方潜入的敌人,一旦这么做,前线的阵地就会瞬间崩溃;要是不管不顾,补给线也会被彻底掐断。这种死板死板的包围战,一下子就把守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耗得差不多了。
当俄军在北部一往无前,乌军也曾试图用反击之刃来应对。在费多洛夫卡方向,乌军第14旅发起了一场叫“雷霆”的反攻行动。士兵们趁着夜色掩护,突袭拉奇诺村,夺回了几栋重要的建筑,一下子在俄军的防线上划出了一条裂痕。
拉奇诺村可不是个普通的地点,它是俄军在托列茨河西岸的三大桥头堡之一,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正好在中间,负责控制着向罗金斯科扩张的咽喉要地。如果乌军在这里站稳了脚跟,那俄军在北线经过几个月奋战所取得的成果,可就可能全部泡汤了。
不过,胜利的希望转瞬即逝。一架俄军侦察无人机就像秃鹫一样绕过来,准确锁定了乌军的阵地。紧接着,大量火箭弹似暴雨般砸了下来,刚刚插上的乌克兰旗在爆炸中变成碎片,参加突袭的士兵一个都没能幸免。
这次反击的失败,暴露出乌军反攻中的致命弱点——没有制空权,任何集中行动都变成了死局。有段视频在战场上传开,看到一辆装着电子战设备的乌军皮卡在E50公路上被无人机命中,车顶那绿色的光闪烁,就像防线最后一丝希望,结果在火光中一瞬间归于沉寂。
红军城的战场局势就像一盘精心摆好的棋,俄罗斯军队用三路同时推进,布下了一张死亡之网:北边的部队全力封锁补给线,东边的主力猛攻矿区的制高点,南部的箭头直指加夫里洛夫卡。这一多向的夹击,让乌军左右为难,兵力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糟糕透了。
东南一带,俄军沿着H15公路极速前进,打算趁乌军还没巩固沃尔奇亚河防线的时候,把加夫里洛夫卡给占了。
这个不怎么起眼的村镇搬了过去,俄军就能迎来三条大路:一是直奔第聂伯州中心,二是绕到新帕夫利夫卡搞突袭,三是攻打波克罗夫斯科耶镇。不管走哪条线,乌军东南防线都得面临崩盘的危险。
遇到紧张形势,乌军赶忙在新沙霍沃东边的铁路线旁迅速修建第二道防御工事。这个防线连接罗金斯科和红军城的铁路,是保护城市西北部分的最后一道防线。
泽连斯基下达了个“坚持50天”的硬性指令,打算撑过特朗普定下的停火时期。前线指挥官私下估计,按着俄军现在的推进速度,红军城差不多50天内就可能被完全包围。
这场战役实际上就是一场残酷的消耗战。俄军采取“千刀万剐”的战术,用步兵小队配合无人机不断进行骚扰。在顿涅茨克方向,日平均炮弹用量差不多快到一万发了,还配合“柳叶刀”无人机精准打击指挥要点。
空中打击手段进一步提升,到了6月底的一次空袭,超过500枚导弹和无人机同时袭击乌军后方,F-16战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已被击毁,惨遭火海。
背后的代价令人震惊,数字一览无遗:从5月到7月初,俄军阵亡大约3.1万人,平均每推进0.038平方公里就有一名士兵牺牲。这是自开战以来最为惨烈的损失速度,克里姆林宫显然已将重心压上。
乌克兰这边也在拼命透支最后的战争实力了。为了补充兵员空缺,他们开始征召囚犯,监狱的大门直接向战场敞开。虽说西方不断送来新的武器——比如德国的磁感应地雷、英国的“欧洲燕”防空导弹首次在前线亮相——但还是难以弥补每天大约六千发155毫米炮弹的巨大消耗。尤其是在俄军无人机单日出动就超过一百架的情况下,“欧洲燕”仅有的五千枚援助弹药,实在是杯水车薪。
随着硝烟不断弥漫,伊斯坦布尔传来了谈判的消息。7月23日晚,俄乌的第三轮会谈在这里启动,乌克兰方面迫切希望暂停战火,甚至希望两国领导人能直接见面商讨。
不过,克里姆林宫的回应冷到让人发寒。发言人佩斯科夫直言:“没有期待有突破性进展。”俄方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当然不愿意让对手有机会休整。
现在,战场上的优势变成了外交上的筹码。俄军坦克轧进红军城的街区时,莫斯科对泽连斯基的“和谈”姿态,其实不过是在压力下临时的应付办法。有些接近俄方谈判团队的人士讥讽说:“等你的后院都被点燃了,再谈灭火协议,早就不行了。”
俄罗斯明显会等到在军事上取得了毫无悬念的决定性胜利时,才会以绝对主导的身份来定下政治解决的蓝图。
西方援助阵营里也出现了些微妙的裂痕。德国、加拿大、芬兰在军援资金分担上吵个不停,马克龙提倡“欧洲防务自主”,但受限于本国的军工产能。美国虽然重新提供了“爱国者”导弹,但交付速度远远赶不上战场上的消耗。此刻的红军城,每一座破败的建筑争夺都让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神经绷得紧紧的。
红军城郊的焦土上,俄军士兵在占领的阵地上插下一面旗子,布条在夹杂硝烟的风中“啪啦啪啦”作响。不远处,乌军第14旅的残部正努力重建防线,他们背后是多布罗皮利亚西南延伸的乡村小道——这条命脉如今关系着整座城市的未来。
50天的倒计时还在倒数,泽连斯基的指令压在每个守军心头。不过,战场上的局势可从不听政治的节拍。
俄军的后勤列车满载着朝鲜供给的1200万发炮弹,正稳步驶向前线,乌军的电子战皮卡在无人机攻击中点燃火光。而红军城的命运,似乎正被那更为原始的规则所左右:钢铁储备的多少、土地掌控的程度,以及生命耗费的承受能力。
在谈判桌上的那些绅士们大概还在挣扎着挑选词句吧,而顿巴斯的夏天,只相信最原始的道理——在战场上赢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