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上党战役的时候聊了,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在华北这片儿就是围绕着三横三竖的铁路在搞事情。
横着的平绥、正太和石德、陇海,竖着的是同蒲、平汉和津浦。
没那么多弯弯绕绕,谁掌握了这六条铁路,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也就掌握了获胜密码。
那东北的密码是什么呢?
就是山海关。
山海关就是打开整个东北的钥匙。
控制了山海关,不管是西北、西南、华南的兵力就可以顺着北宁路源源不断的往东北输送。
打东北是一横一竖两条铁路,横着的是中东路,竖着的是北宁线。
这也是从大清朝开始,八嘎和大毛因为中东路撕逼的原因。
对于兄弟俩来说,中东路一时半会儿顾不上,但是北宁路上的山海关成了扳手腕的关键。
有些人说可以走海路,这不苏联不同意嘛,营口、大连都不行,光头哥只好退而求其次,选在在秦皇岛登陆。
光头哥甚至做好了从天津登陆,再往东北去的打算。
说实话我们这边刚开始对山海关的重视程度稍微有点不够。
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曾克林和苏联红军联手拿下山海关之后,就开启了下蛋公鸡模式,在山海关只留下了一个排。
虽然五天后冀热辽的第二梯队到了山海关,但也只是有两个团三千多人守。
延安觉得不大放心,给曾克林发电,说山海关最少三个团来守。
曾克林就把在阜新和彰武剿匪的64团给拉到了山海关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64团到了之后,我们在山海关的兵力是三个天六千多人。
三个团大概是这么布置的。
延安晓得老毛子不让光头哥在大连登陆之后,马上就意识到山海关安排的人少了。
因为光头哥这边极有可能在山海关登陆,马上安排还在乐亭的山东杨国夫第七师支援山海关。
杨国夫带着七千多人到山海关的时候,和光头哥部队在秦皇岛登陆的时间差不多。
光头哥的13军和52军在秦皇岛登陆之后,在海阳镇集结。
简单的提一嘴这两个军,13军是汤恩伯的嫡系,全部美械装备。
52军事关麟征的嫡系,稍微差点是半美械装备,一共5万人。
在秦皇岛登陆之后,下一步怎么办,光头哥的国防部和杜聿明开始撕逼。
国防部说老杜啊,山海关对面的守兵最少十万,你可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啊。
杜聿明说,你放屁,山海关守兵最多三万。
老子这五万人拿下整个东北不敢说,但是拿下山海关还是手拿把掐。
那杨国夫带着山东第七师到了之后,山海关到底有多少守军呢?
原来三个团6000人加上自己带的7000人一共一万三千人。
至于装备情况嘛,两个人一杆枪。
杨国夫到达山海关之后,就对防御阵地进行了调整。
具体如图:
对比着之前三个团队防御看一下,万一咱穿回去了,不管穿到那边了都好有个参考。
战斗的过程没啥好说的,毕竟实力悬殊太大,接近1:4的兵力对比,家伙事儿也不如别人。
我们聊下战场外延安的决策。
现在看来,即便决策机构远在延安,但是我们这边对整体的把控上边还是极度清晰的。
杜聿明在山海关蠢蠢欲动的时候,刘邓在邯郸按着马法五和高树勋在地上摩擦。
平汉战役的胜利加上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和詹才芳的山东第一师也都正在往山海关靠,给了延安守卫山海关信心。
在平汉战役结束的当天,延安给东北局通报了平汉战役的胜利。
因为控制了平汉路,光头哥的部队一时半会无法北上。
如果我们山海关的部队和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和詹才芳的山东第一师来个前后夹击,全歼杜聿明的两个军也不是没有可能。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延安要求东北局把后院给守好。
任务就是守住葫芦岛到营口的海岸线,阻止敌军登陆,进入沈阳。
任务下给东北局了,具体怎么办那是东北局自己的事情。
永健拿着延安发过来的电报有点刺挠。
延安虽然说了三个光头哥可能强行登陆的地方。
但是整个渤海湾可登陆的地方远不只三个啊。
当时东北的兵力远远达不到防卫整个渤海湾的地步,永健开始和延安商量,你看这样行不行。
在我们主力没有到达东北的时候,因为我们不确定敌军会从那个口岸登陆。
我们争取集中力量消灭一部分,但是主要还是延迟敌军到沈阳的时间。
等到主力到东北时进行沈阳大保卫战,变沈阳为马德里,进行城市保卫战。
延安拿着永健发过来的电报一琢磨,是这么个事儿。
啥也别说了,让黄克诚、詹才芳他们抓紧往东北奔吧。
拿到延安的同意意见之后,永健马上排名布阵,把东北的兵力分成了五大块。
第一前线是程子华和黄永胜,任务是守住古北口到承德一带。
第二前线是杨国夫和刘其人,守山海关和绥中。
第三前线是李运昌,守葫芦岛。
第四前线是吴克华,守营口。
第五前线是肖华,守丹东和庄河。
程世才是总预备队在沈阳。
安排妥当之后,静等黄克诚北上山海关。
当时压力最大是第二线的杨国夫和第三线的李运昌,毕竟面前摆着五万人的美械部队。
这俩人一合计,这么大的场面两人谁也hold 不住,先是延安建议让永健统一指挥关内外的部队。
马上然后又给永健发电,彪哥,你能不能来辽西亲自指挥?
四天后永健从沈阳启程去山海关指挥,但是到锦州的时候收到消息山海关已失守。
不说东北早期的布局,单单说山海关这一仗,黄克诚可以说是胜负手。
但是直到山海关失守,黄克诚都没到山海关。
那他去干啥了?
我们下篇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