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繁花》里黄河路的霓虹灯曾照亮千家万户,这部被誉为"国产精品剧标杆"的作品让王家卫名利双收。
然而9月的一个深夜,夹杂着切菜声的录音突然曝光,撕开了光鲜外表下最丑陋的真相。
是什么让底层编剧拼死反击?录音背后还藏着多少秘密?
编辑:倏禹
深夜炸裂!8分钟录音撕开《繁花》最后遮羞布
听到这段录音的那一刻,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倒吸了一口凉气。9月16日深夜,当大部分人已经进入梦乡时,一段时长8分钟的录音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
录音里,王家卫的声音清晰可辨,还有编剧秦雯的笑声,以及一个叫程骏年的年轻人正在厨房切菜的声音。
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场景,却像一把利刃,直接撕开了《繁花》光鲜外表下的虚伪面纱。谁能想到?
这部让胡歌、唐嫣、辛芷蕾等一众明星大放异彩的作品,这部拿下白玉兰最佳编剧奖的神作,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不堪的真相。
录音中最让人震惊的一段,是王家卫亲口承认:"秦雯写感情戏还行,但故事主干得靠程骏年搭框架。"这句话就像一个重磅炸弹,瞬间炸翻了所有人的认知。
原来,当秦雯在白玉兰奖领奖台上感谢王家卫,声称自己用"102万字剧本"构建出《繁花》完美故事时,没人知道那些核心情节,其实早在2019年就由程骏年完成了初稿。
更让人心酸的是,录音背景里此起彼伏的切菜声,正是程骏年在为剧组准备晚餐。一个为《繁花》付出心血的创作者,却只能在厨房里默默为这些"大人物"做饭,月薪仅仅3000元。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想问:到底谁才是《繁花》真正的功臣?
月薪3000的"影子写手",被榨干后一脚踢开
程骏年的故事,比任何一部悲剧都要残酷。2019年,这个满怀理想的年轻编剧开始筹备一部关于上海商战的剧本。
为了还原90年代的商战细节,他自费购买《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等专业书籍,采访退休股民和外贸从业者,光笔记就写满了三大本。
那时候的他,大概还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样的话。2020年加入《繁花》剧组后,他不仅要完成编剧工作,还要兼任王家卫的生活助理。
凌晨三点煎牛排、饭局上替导演挡酒、生病时被质问"你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这就是他在剧组的真实生活。
录音中,王家卫的一句话让人听了就来气:"他一个月才多少钱?又能当助理,又能写剧本,这多划算。"划算?
对一个身患渐冻症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划算"是用生命在买单。与程骏年的呕心沥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雯的"高光时刻"。
2024年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她眼含热泪感谢王家卫:"这部剧让我真正理解了上海的魂。"没人知道,她口中的"102万字剧本",实际增量仅8.7万字,大部分是对程骏年初稿的格式调整。
更讽刺的是,程骏年最终只在片尾字幕中获得"前期责任编辑"的头衔,而秦雯的名字却赫然出现在"编剧"一栏。
正如程骏年在长文中写道:"我就像《繁花》里的小宁波,拼尽全力搭建舞台,却永远站不上聚光灯下。"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底层创作者的心声?
当秦雯建议王家卫把他开了时,王家卫的挽留理由让人更加心凉:"他便宜,用起来划算。"
不止《繁花》!揭开影视圈"吃人不吐骨头"真面目
程骏年的遭遇,绝不是个案。早在2024年1月28日,香港《明报》就报道了《繁花》剧组的另一桩"窃取"事件。
一位叫"爱家姐妹"的编剧透露,她的好友也曾为《繁花》提供创作思路,结果剧本内容被王家卫多次否定后,因身心俱疲离开了剧组。
讽刺的是,她离开后,那些"被否定"的剧本竟然被王家卫采用了,连个署名都没有。这种"新人搭框架、名人摘桃子"的潜规则,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近年来,编剧维权事件频发:2023年,编剧金媛媛起诉制作方要求支付稿酬;2024年某网剧因频繁更换编剧引发署名权纠纷。
这些案例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在制片人中心制的影视行业,编剧尤其是底层编剧,往往处于食物链的最底端。
"定制剧"、"比稿"等模式,让编剧沦为资本的打工者,甚至出现"一个项目换16个编剧"的荒诞局面。
有业内人士透露,中国影视行业编剧署名权纠纷案件年增长15%,底层编剧平均收入较制片人差距达20倍。
对比一下国外:美国编剧工会保护下,编剧收入占制作成本3-5%,而国内仅为1-2%。韩国建立的编剧分级制度和收益保障机制,更是让国内编剧们羡慕不已。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教授所说:"编剧在产业链中的地位需要制度性保障。"当王家卫为追求"完美镜头"让胡歌拍一场戏86遍时,这种"工匠精神"被奉为圭臬。
但当程骏年因超负荷工作患上渐冻症时,得到的却是一句"你想得到什么"。这种双重标准,让"艺术至上"的光环蒙上了阴影。
谁来为"小人物"撑腰?这个行业病得不轻了
程骏年在录音最后哽咽着说:"我只是想让我的孩子知道,爸爸写的字也值得被看见。"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底层创作者的心声,也让人看到了这个行业最大的病症。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为成功者喝彩,却忽略了成功背后那些默默承受的人。录音中暴露的人性复杂,更让人寒心。
秦雯在公开场合尊称陈道明为"校长",私下却嘲讽其"装洋气";王家卫口口声声追求艺术,却默许对底层创作者的压榨。
这种表里不一,让观众对影视圈的"人情世故"有了新的认识。如今,程骏年的爆料账号已经被关停,《繁花》剧组也极力否认他所曝光的种种。
这场博弈的结果,很可能又是一次"资本胜利,真相沉没"。但这次风波,至少让更多人开始反思:我们的影视行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剧工作委员会已经开始呼吁完善编剧权益保护机制。2024年多地出台编剧权益保护地方性法规,建立创作者权益仲裁机制,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头部制作公司也开始建立透明化的编剧署名和收益分配制度。但真正的改变,需要整个行业的觉醒。正如影评人毛尖所言:"《繁花》教会我们要尊重每个角色的命运,却忘了尊重创作者的命运。"
要打破这种"新人卖命、名人获利"的恶性循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当我们在为《繁花》中阿宝的商海沉浮喝彩时,不应忘记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创作者。
只有当每一个创作者都能挺直腰杆说"这是我的作品"时,中国影视才能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结语
这场风波让我们看到,再光鲜的作品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说到底,真正的艺术不应该建立在对创作者的剥削之上。
《繁花》事件或许是个转折点,它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那些在聚光灯外默默付出的创作者。只有当每个人的劳动都得到尊重,这个行业才能真正繁花似锦。
你觉得程骏年的维权能成功吗?在保护创作者权益这件事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