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手机弹出红色警报,内容是“日本列岛开始沉降”,情形会很严峻。 日本有1.26亿人。 他们需要紧急撤离和安置。 国际援助也会同时启动。 现有的演练和模拟显示了制度和资源的多重不足。
日本的地震监测有强项。 日本可以在120秒内对约7级地震发出预警。 这种预警对减少伤亡有用。 但这类技术主要探测瞬时地震波。 这种技术不能针对缓慢沉降或大范围地壳断裂提供现成的应对程序。 日本防灾科研机构的模拟显示:如果南海海槽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同时发生,半年内国家经济可能萎缩约40%。 在更大规模的“大陆沉没”情形下,国际援助的合法性、物流路线与接收能力都要重新计算。
考虑可能的接收国时,现实问题马上显现。 巴西有接收日裔移民的历史。 但巴西的经济和土地成本是障碍。 圣保罗州日裔集中区近五年房价上涨超过80%。 市中心公寓已超过1.2万雷亚尔每平米。 当地平均月薪约2800雷亚尔。 如果出现百万级流入,巴西的住房和社会服务会被挤兑。 2015年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时,德国接收约110万人后出现政治反弹。 巴西的经济体量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 这使得大规模接纳在巴西更难实现。
美国在日的军事部署被视为快速反应的支柱。 但近年兵棋推演显示出弱点。 横须贺海军基地可能在12小时内被海啸淹没。 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的跑道可能被火山灰覆盖。 在福岛事故时,美国曾优先撤离驻日人员家属。 在更大灾难中,优先保护本国人员的安排会更明显。 日本与美国的金融关系也是变量。 日本持有约1.2万亿美元美债。 资本市场的反应可能把救援问题与债务和资产重组连在一起。 这会让人道援助夹杂金融和政治讨价还价。
东北亚邻国的选择也不简单。 韩国若失去日本,半导体原料进口可能减少约60%。 这会打击相关产业链,也给其他企业提供填补机会。 中国在大型救灾中显示出快速搭建安置点的能力。 中国能在72小时内搭建可容纳上万人次的临时安置点。 这种基建速度和动员力有现实价值。 但这类能力不能解决领土和资源归属的历史争端。 东海油气田划界和冲之鸟礁等问题在紧急时刻会被放大,可能引发新的外交与安全摩擦。
制度层面的问题同样突出。 国际上关于气候和移民的争议已久。 马尔代夫曾讨论购买国土应对海平面上升。 全球基金与规则在实践中常常难产。 当前关于灾难时的人身保护指导也不完善。 现有的规则无法应付整国迁移的规模。 有人建议在七国集团内设立“灾难主权基金”,由成员国按经济规模储备应急资源和接收份额。 但新冠疫苗分配时国家优先的现实,已让此类多边安排的可行性打上问号。
更深的根源需要重视。 地壳长期运动在侵蚀国土。 日本的人口高度集中在沿海。 基础设施也多建在海边。 国际金融和贸易网络相互缠绕。 这些因素会把自然灾害迅速转为跨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问题。 一条在地震预警APP里闪过的红色提示,不只是技术警报。 它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国土安全和国际秩序的脆弱性可以被瞬间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