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妍妍
编辑|妍妍
2024年1月11日,也门沿海与红海一线,美英对胡塞武装实施首次大规模打击,航运公司开始大面积改道。这不是突发一夜之间的事,此前两个月海上已频繁出事。一整年的“走哪都不踏实”,就这么铺开了。
2023年11月19日,胡塞在红海扣押“银河领袖”号,随后用无人机、导弹、快艇在海上拦船、打船。几乎每周都有新警报。简单说,商船觉得不安全,保险公司觉得太冒险,结果就是绕路。
12月,美国拉起“护航联盟”,从亚丁湾到曼德海峡安排护航与防空。也有不少国家保持距离,既不想卷进事端,也不想和关键买卖闹掰。这就说明,各家算盘不一样,站位也不一样。
到了2024年2月,“鲁比玛尔”号被击中后弃船,3月沉没;6月,“导师”号被自杀快艇重创后也告沉没。这些不是演习,是沉船、漏油、伤亡,都是硬碰硬的后果。因为这个,船东和船员的心理线被彻底拉紧。
胡塞方面一直说,只打和以色列、美英有联系的船。但现实海上很难一眼分清,股东、租约、挂旗都绕来绕去。结果,就是许多与冲突没直接关系的船也中招,海员无辜受累。
苏伊士运河通行减少,埃及收入下滑;保险溢价涨,欧洲工厂交货慢;亚洲出口改走长路,成本上来了。同样,消费者感到的,就是价格忽上忽下,包裹变慢。这就是链条传导,谁也跑不掉。
伊朗长期支持胡塞,4月13日又与以色列发生大规模直接互打,地区火气更旺。红海就成了几股力量掰手腕的外场,海上每一声警报,岸上都会有人加码或收手。海上风浪,岸上出牌。

沙特、阿联酋这边相对克制,它们不想也门战火再翻大,也不想油价被打爆。它们更多做沟通,盯着停火与和谈的窗口。不出头,并不等于不操心,背后都在掂量自家利益。
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对这条航线依赖很高,多年来在亚丁湾常态化护航。此次更多是自保为主,确保本国船队过得去。各国都在算成本,不愿轻易站队,更不愿跟着别人下棋走险招。
美英的连续打击没有让袭击戛然而止,海上对抗变成持久战。一边是便宜的无人机、导弹、快艇,一边是昂贵的防空和拦截。同样的投入不对等,拖得越久,越消耗士气与钱袋。
航运公司普遍绕好望角,比走苏伊士多出一到两周左右航程,燃油和船期都涨。因为这个,仓位紧了,报价高了。结果,成本层层传递,最终还是落到商家和消费者头上。
欧盟这边工业订单、物流周期被打乱,企业现金流吃紧。另外,中小外贸商压力更直观:交期没法承诺,客户容易流失。再说一次,这不是远方的故事,钱包里的数字会说话。
海上风险并不只看导弹,还看谈判桌。加沙停火谈不拢,红海就难安;加沙一旦降温,胡塞的“理由”就弱了。接着就看埃及、卡塔尔等调停有没有新招,是否能让几方同时下台阶。
从更大的盘面这是抢地盘与下棋叠在一起:伊朗阵营要声音大些,以色列要安全边界更稳,美英要通道畅通,阿拉伯国家要少引火,亚洲买卖要准时到港。掰手腕归掰手腕,运货的船还得准点进港。
深夜两点,苏伊士运河调度室的屏幕上,一列改道的船在缓慢对时,值班员把凉掉的茶推到一边,又核对了一遍新通行表。下一班护航什么时候能真正让船长们放下心,这条线多久能回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