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7月的最后几天,中东地区迎来了一颗地缘政治的“炸弹”。也门胡塞武装通过马西拉电视台向全球声明,对以色列的海上封锁行动正式升级,进入第四阶段。同时,这段声明也意味着,在过去的1年多时间里,美军在红海的一系列针对胡塞武装的行动,都彻底失败。胡塞不光没有屈服,反而还在猛攻。
来自《环球时报》的消息显示,胡塞所谓的“第四阶段”,其实就是扩大打击目标的范围。“所有与以色列港口有业务往来的公司船只,不论其国籍或位置”,均在打击目标之中。这一声明标志着红海危机进入全新阶段,其冲击波迅速向全球贸易体系扩散。
从近期的中东局势来说,胡塞武装此次行动的逻辑链条,基本是围绕加沙冲突展开。胡塞武装在声明中明确将升级行动归因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持续面临种族灭绝战争和封锁”的人道主义危机,并承诺只要以色列停止进攻加沙,“所有军事行动将随即中止”。
其实胡塞这次升级的目的倒也并不复杂。一是通过经济施压直接打击以色列海上命脉,特别是针对承担该国60%钾肥出口和大量汽车进口的埃拉特港,该港已因持续袭击陷入巨额债务近乎瘫痪;二是展示区域影响力,借红海地理优势确立对关键水道的威慑能力;三是呼应哈马斯对以色列的指控,形成战略协同。因为在胡塞升级封锁的同一天,哈马斯严辞指责以色列的空投援助是“虚假作秀”,意在掩盖“系统性饥饿政策”。
尽管胡塞武装封锁红海的本意,是指向以色列,及其背后的西方支持者。但胡塞的封锁,却对全球经贸造成了实质性破坏。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胡塞武装在红海及亚丁湾发动超百次袭击,击沉两艘船只、导致4名船员死亡,迫使多数航运巨头弃守红海航线。7月27日对利比里亚籍货船“魔法海号”的袭击致船只进水,22名船员紧急撤离,成为新阶段的首个牺牲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物流动脉的梗阻,红海航线承担着全球12%的海运贸易量,改道非洲南端使亚欧航线航程延长35%,海运价格随之飙升,部分航线运费暴涨近万美元。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警告,这场危机正加剧也门400万流离失所者的苦难,并将冲击波传导向依赖苏伊士运河的全球供应链。
国际油价与金价已对此作出敏感反应,原油期货在袭击升级后跌至三周新低,而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一度触及3320美元/盎司关口。更值得警惕的是,胡塞武装宣称打击范围可能延伸至地中海甚至印度洋南部,若此威胁兑现,全球约30%的集装箱贸易和半数液化天然气运输将暴露在风险中。供应链韧性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坦率的说,当前的国际社会,已经站在关键十字路口。不论是以色列对荷台达等港口的空袭,及摧毁被扣货轮“银河领袖号”的行动,还是胡塞武装手里的反舰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哈蒂姆-2”,都预示冲突可能向更危险的军事对抗演进。而美国航母在红海狭窄水域的机动受限,更增加军事干预的风险。
深层矛盾,还在于加沙人道危机未解。哈马斯近期更是直接指出当下以色列的核心战略目标:试图保留“致命援助机制”并控制拉法地区,实质是“通过种族灭绝、饥饿和杀害儿童消灭巴勒斯坦事业”。
胡塞武装的导弹划破红海夜空时,其真正命中的是全球化体系的脆弱性。这场危机撕开了被长期忽视的伤疤:当国际治理机制无法有效调解地区冲突,非国家行为体的极端手段便获得滋长空间。商船绕行的航迹改变世界贸易流向,而地缘政治裂痕正将世界经济推向区域化重构的临界点。红海危机最终的解题钥匙仍系于加沙,只有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权得到保障,曼德海峡的波涛才可能重归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