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微信朋友圈,有人晒着刚出炉的美食,有人分享着旅途的风景,还有人在为生活的小确幸欢呼。可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那些曾经鲜活的朋友圈动态,会因为主人的离去,面临被系统“一键清空”的命运?最近,“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的话题冲上热搜,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数字时代生死与思念的思考闸门。
微信客服的回应很直白:超过一年未登录,账号可能被回收,里面的朋友圈、头像、个性签名等所有内容,都会被清空且无法恢复。这让很多人心里一紧。想想看,那些朋友圈里的文字、图片,记录着逝者生前的喜怒哀乐,是他们在数字世界留下的“生命碎片”。对亲人来说,这些碎片是思念的寄托,是能“触摸”到逝者存在的凭证。就像爷爷生前总爱发些养花的动态,每次看到那些花草的照片,奶奶都会红了眼眶,“这是他一辈子的爱好,看着就像他还在一样”。可如果这些动态被清空,奶奶连这样的“念想”都要失去,该有多难过。
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数字时代独有的“成长烦恼”。在农业社会,思念靠族谱、祠堂里的牌位;工业社会,有照片、书信。可到了数字社会,我们的情感记忆大量存储在云端,朋友圈、聊天记录成了新的“记忆载体”。它们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有温度的回忆。可现在,这些“记忆载体”却面临着被轻易抹去的风险,这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在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安放对逝者的思念?
大家纷纷给平台提建议,希望能有更人性化的处置办法。可这事没那么简单,得先过“法律关”。咱们国家在虚拟财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还在起步阶段,相关法条比较笼统。就说微信号继承吧,子女想通过继承的方式保留去世父母的微信号,目前法律还不支持。没有法律依据,平台想做些人性化的改动,也会束手束脚。
过了法律关,还有“伦理关”。微信客服说,要想保留逝者的号码,亲人得不时登录一下。可这么做,会不会侵犯逝者的隐私权?毕竟,朋友圈里可能有逝者不想让别人看到的内容。就像有位网友说的,“我爸爸的朋友圈里有他写给妈妈的情书,他要是知道别人能随便登录看,肯定不乐意”。保护逝者隐私和满足亲人思念,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好找。
还有“公平关”。让企业承担保管账号的责任,对企业来说公平吗?保管账号需要资金投入,要是用户量太大,企业的负担会很重。总不能让企业为了满足部分人的情感需求,独自承担所有成本吧。
既然有这么多难关,是不是就没办法了?也不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人”已经成了个人印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得积极求变,探索数字时代个人权利的保护方式。
首先,加快虚拟财产保护立法是首要任务。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为后续的各种举措提供基础。以微信号为例,能不能在保护好隐私权的前提下,设置“纪念状态”?账号内容保留,但限制登录和互动,这样既保护了逝者隐私,也给了亲人思念的空间。
其次,要厘清权利和责任清单。哪些是个人权利,应该保护;哪些是公共服务,该由社会承担;哪些是企业的经营行为,该让企业自主决定。要是保管账号的负担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引入付费制也是个选项。比如,亲人可以支付一定的费用,让平台长期保管逝者的账号内容。
各个平台也得行动起来,不能只图管理便捷。得深层次考虑社会需要,多一份对人性的体察与关怀。就像有些游戏平台,会为去世玩家设置“纪念账号”,既保留了玩家的游戏数据,也给了其他玩家缅怀的地方。微信等社交平台,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推出类似的“数字墓碑”功能。
其实,不止是朋友圈,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各种数字痕迹填满。购物记录、浏览历史、社交动态……这些数字痕迹构成了我们的“数字人生”。当生命消逝,这些“数字人生”该如何存续,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问题。今天讨论朋友圈的去留,其实是在为未来寻找答案。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法律、伦理、公平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数字时代的思念,也能有温暖的安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