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第二个富士康?全面迁移引发十万工人失业,官方媒体早有警示

点击次数:146 足球资讯介绍 发布日期:2025-08-13 08:00:35
被誉为“小富士康”的昌硕科技,曾经可是代工行业里风头正劲的大佬啊。 那家经营已有二十多年、声名响亮的工厂,被迫迁走,让接近十万员工都失去了生计。 全世界的制造工厂都在往越南、印度迁移,像这样的动向可真不少见。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位置还能

被誉为“小富士康”的昌硕科技,曾经可是代工行业里风头正劲的大佬啊。

那家经营已有二十多年、声名响亮的工厂,被迫迁走,让接近十万员工都失去了生计。

全世界的制造工厂都在往越南、印度迁移,像这样的动向可真不少见。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位置还能维持多久呢?

其实,这些事情早就被央媒提过警示了!

昌硕科技辉煌过往

昌硕科技以前可是咱们国家制造业的大佬啊。

在2004年,昌硕在上海康桥工业区搞了第一家工厂,毕竟母公司和硕联合科技是华硕电脑的关联公司,所以昌硕的发展起步挺扎实的,主要做的还是笔记本电脑、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

那会儿正巧撞上中国人口红利的爆发期,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昌硕也顺势而为,迎来了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他手里不仅掌握了华硕的大批订单,还顺利赢得了苹果的供应链,成为苹果手机和电脑的关键代工厂。

在巅峰的时候,昌硕上海的工厂员工人数超过了10万,就算是淡季,也能提供超过2万个工作岗位。

工厂里的设备配备得齐齐全全,简直就像一个小镇一样。

它的运营方式和规模差不多跟富士康一样,所以大家都叫它“小富士康”。

那时候,昌硕一年的收入超过900亿元,产值占上海浦东GDP的10%,每年为当地带来10%的工业税收,算是上海经济的一个主要支撑。

昌硕的成就,实际上也代表着中国制造业逐步崛起的一个标志。

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中国在代工方面的强大实力。

一代超级代工厂的落幕

不过从2019年起,渐渐开始走下来,呈现出了一些下滑的态势。

中国工人的月收入从二十年前的1500元涨到了大概7000元左右,而像印度、越南这些地方的工人月薪大概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苹果为了节省开支、降低风险,纷纷把生产线搬到印度和越南,结果昌硕的订单一下子大减不少。

从2022到2023年,昌硕的订单掉得挺厉害,产能利用率从旺盛时的90%左右跌到2022年不到60,有的生产线都只能荒废着。

订单越来也少,但工厂这边的花费还在一天天增加。

在这种不太理想的局面下,昌硕打算把一些生产线搬到成本更低的昆山,还有海外市场去。

到了2024年,昌硕开始出售部分资产,还在越南和印度兴建新工厂。

为了维持生计,昌硕最终只能迁往成本更低的地区。

实际上,这并不只是昌硕一家遇到的难题,而正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整体所面对的困境。

现在,人工费越涨越高,靠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已难以为继了。

随着高端产业逐渐崛起,低端的代工工厂也该考虑换个路子了。

昌硕搬走之后,也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链条。

许多员工一下子都失去了岗位,那些技能不算太好的工人,想找到新工作简直难如登天。

邻近的饭馆和商铺也没办法继续做昌硕员工生意,很多小店只好关门歇业。

地方政府的钱包也瘪了不少,浦东的税收入掉了15%,原本准备改善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得往后推了。

附近的企业受到牵连挺大的,许多零部件供应商的订单大减,有的公司几乎快扛不住了。

在经济层面,上海的电子制造行业遇到不少困难,发展速度明显变慢,许多企业都在压缩投资规模,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也跟着放缓了不少。

因为搬迁,有些工人忍不住发了火,闹起了抗议,导致社会稳定的隐患也跟着增加了不少。

央媒早有提醒

其实这些事儿,中央媒体早就提醒过了。

说起来,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已经一去不返了。

曾经,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费用也相对低廉,这为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带来了不少优势。

不过这几年一晃过去,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少转变,年轻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的花费也在逐年增加。

不少靠低价劳动力支撑的企业,难度逐渐加大,难以为继。

特别那些全靠外企支撑,只是当作代工厂的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越南、印度的冲击下,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得往高科技方向发展,得提升自己那啥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转型之路

中国制造业也不是一直原地踏步,挺积极地在应对变化,努力谋求转型升级。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开发更先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才是关键所在。

中国制造业已经在朝这两块儿发力了。

一是靠技术创新,二是搞生产方式升级。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只是能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还能把握住市场上的新机遇,这正跟当前的政策方向挺合拍的。

国家现在拼命推动智能制造和高端技术产业的发展,意在帮传统行业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成功转型的企业

现在许多公司都顺利完成了转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最开始,比亚迪也是帮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手机厂商做电池代工的工厂。

后来他们也搞起了手机零件的代工业务,开始拓展范围。

在2006年,比亚迪的手机代工收入达到了51亿元,占总收入的40%,那可是当时他们最主要的赚钱项目。

在代工的环节里,为了搞定哪些技术难题,比亚迪一直在不断提升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

这为以后转型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2003年的时候,比亚斯开始尝试跨界转变,正式涉足新能源车这个新领域。

咱们靠自己研发的电池技术,一点点从代工厂转变成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制造商。

我们成功地从代工厂蜕变成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巨头。

TCL也是个挺不错的例子。

曾经,TCL也像昌硕那样,是个代工厂。

在1999年的时候,TCL买下了越南的陆氏工厂,开始为国际品牌做电视的代工。

看到环境变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光靠代工终究会遇到困难。

于是他们一早就着手搞技术创新,推行转型计划。

在2011年的时候,TCL成立了华星光电,正式进军半导体显示行业。

他们顺利突破了Mini LED、OLED等技术难关,提升了自家产品的核心实力。

到目前为止,TCL已跻身全球电视行业的领军者,年出货量突破了3000万台。

在美国市场里,7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占比已经达到了15%。

总体上,中国制造行业正迎来一场巨大的转型。

以前那靠低价劳动力的代工方式,现在搞不动了。许多企业都在调整战略,朝着更高端、更智能的路线迈进。

未来要想让制造业更壮大,就得从单纯的“制造”转变成“中国智造”。

作者编辑:设个小小的目标

36氪:2024-05-22 据报道,昌硕科技计划调整在上海的iPhone生产布局,将与昆山立臻精密合作进行生产。而关村在线则在2022年11月19日透露,由于iPhone 14的销量不佳,苹果在上海的最大代工厂暂停了招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