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还有一些所谓的“公知”,依旧把美国当成神灵般膜拜,不看什么六代机,只会拿出陈旧的“数字对比法”,心思十分阴险。
他们的比较方式是这样的:
到2025年,美国空军的五代机数量超过800架,而中国大约只有200架歼-20,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因此就得出“中国空军远不如美国空军,美国领先中国至少半个世纪”的结论;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而中国却只有3艘常规动力航母;
2024年,美国GDP依旧是世界第一,达到29.2万亿美元,中国还不足19万亿美元,差距接近三分之一;同年,美国在全球有750个海外军事基地,而中国只有一个。但是,仅凭这样的“数字对比”就断定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合理吗?科学吗?
“赶英超美”?2025年已不复存在
这些人眼里,只记得二十多年前中国人喊出的“赶英超美”口号,却看不到当时美国对我们根本不屑一顾。
二十多年后,美国却突然对中国充满戒心,口口声声称“中国是最大的威胁!”
确实,当年的美国虽然还没有五代机,但四代机的规模令人咋舌:F15C有700架,F16达到1400架!
20年前,美国空军飞机总量高达5433架,稳居世界第一。如果有人说美国空军不是全球最强,恐怕日韩第一个就跳出来反对。
而彼时的中国,仅在2000年时才拥有由100架苏-27和苏-30组成的四代机队伍,真正的主力仍是三代机:500架歼-7、200架歼-8,再加上400架强-5攻击机。数据看上去不算差,但放在世界舞台上,顶多能在二线国家中排得上号。
那时中国三代机总数1100架,还包括不少老旧机型。
因此,许多“公知”便把美国捧上了天,说什么“中国再发展五十年也追不上美国”,这种言论满天飞,世界各国也都在看中国的笑话。
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选择了默默承受,积蓄力量。
中华民族的性格就是这样:要做就力求做到最好,要打击敌人,就要精准一击。
25年后,英国早已不在我们的对标名单里。“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频频出故障,修了又坏。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陆军,如今兵力不足7万,能动用的主战坦克只有几十辆。
而看看中国如今的重装合成旅,就会发现,英国这个昔日工业强国,早已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2024年12月,中国六代机突然试飞,美国人顿时慌了。他们赖以自傲的五代机,竟然落在中国身后,二十年的吹嘘瞬间破灭!
中国人这才意识到,原来美国一直被高估,而中国才是21世纪真正成长起来的超级大国。
在西方专家看来,像印度、南非这些曾与中国同处起跑线的国家,如今早已被甩得无影无踪。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唯独中国能实现高速发展?
答案只有一个:中国始终坚持做最正确的事。
做最正确的事
当美国在全球扩张军事基地、扮演“世界警察”时,中国在寻找供应链,用“一带一路”打通全球经济循环;
当美国在阿富汗打得不可开交时,中国用大规模基建掀起一场经济增长浪潮;
当美国疯狂掠夺全球石油时,中国默默建设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用二十年的“窗口期”打好基础,随后一键起飞!
美国副总统万斯前两天在演讲中承认:过去我们大错特错,以为只要掌握研发技术,让全世界成为美国的工厂就够了!
而如今,美国资金主要投向金融和高科技产业,传统制造业衰落,工业能力严重不足,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链空心化”。
三个方面说明:2025年的美国被严重高估。
第一,美国的资本逻辑掏空了自己。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就只扶持“产业链金字塔”顶端的那点“嫩芽”。
那些脏活累活统统不干,把中低端制造业甩给日韩等劳动力廉价的国家,自己只专注高利润部分。美国人眼中只有赚钱,其他根本不在乎。
可他们忽视了一个道理:长期养尊处优,迟早会被反噬。
1965年,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还有24%,那时的美国如日中天;到2020年,只剩下8%。
如今的后果就是,美国依赖少数科技巨头获取高额利润,却对产业链安全视而不见。
比如F-35战机,需要全球1800多家企业联合生产,供应链分布世界各地;再如造船业,美国民用造船产能不足全球1%,原因就是利润太低,美国看不上。
但现在他们急了,因为中国“下饺子”的造舰速度让人瞠目结舌。2022到2024三年间,中国新造军舰的吨位已等同于英国整个海军。有人预言:若中美真的开战,中国凭借全产业链能力,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数十艘战舰。
第二,美国的债务危机耗尽了最后的活力。
美国贫富差距极端严重,1%的人掌控着全球80%的财富!
注意,是全球的80%,而非仅仅美国。
精英阶层的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教育更是如此。寒门子弟想要翻身,难如登天。社会普遍认同“精英的子女依旧是精英”。
第三,美国的科技霸权正在瓦解。
之前提到,美国赖以生存的是高科技和专利优势,可如今正被中国逐步打破:
中国C919大飞机已经投入商业运营;中国在量子计算机领域跃居世界第一;在美国封锁下,中国的7纳米芯片反而实现量产;中国六代机的试飞,更是让美俄都艳羡不已。
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因为中国已经谋划了整整25年。从“一五计划”开始就奠定了工业基础。
到2025年的“中国制造”,更是集中全国资源突破西方封锁,在关键领域逐一突破。
令人意外的是,中国把2001年以后的“人口红利”彻底开发到了极致,从“制造”走向“创造”。印度、越南试图复制这种模式,却只能东施效颦。
如今,中国已从“人口红利”过渡到“人才红利”。
美国之所以如此惧怕,不断对中国加征关税,就是为了强行推动“制造业回流”,试图让美国重振工业,实现所谓的“再次伟大”。
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