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洪峰似曾相识。日前,嘉陵江南充段迎来了9月的第二次洪峰。青居水电站开闸泄洪的画面如同大片上演——11个泄洪孔齐刷刷打开,水流冲出时宛如咆哮的山洪,形成壮观的瀑布景象。别说南充的吃瓜群众被震撼了,就连舔屏幕的云游客都纷纷感慨:“这不是水电站,这是洪水艺术馆吧?”
但别以为这场景只是一场视觉盛宴,事关安全的警钟已经敲响。青居水电站工作人员透露,19日下午泄洪量最高达6910立方米/秒,这是个什么概念?想象一下每秒钟搬走了一个中型游泳池的水,这种“搬运力度”绝对不是开玩笑。嘉陵江南充段的水位攀升到265.74米,流量达7860立方米/秒,逼近警戒水位。此番洪水接近或超过警戒线,给下游的小伙伴们提了个醒:安全意识不能打盹,洪水可不长眼。
当然,青居水电站的开闸泄洪不只是忙着拍大片,它也承担着缓解嘉陵江水位压力的重任。回顾9月6日,这条江刚刚经历了今年的首次洪峰过境,这也是2025年以来它的第二次“洪峰来袭”。但接二连三的洪峰更像是一个“水量警告”,在提醒嘉陵江流域的居民:天气无常,洪水有意外,别抱着侥幸心理去电站泄洪区域玩水。工作人员的提醒不容忽视——这不是网红打卡地,更不是天然泳池。
嘉陵江的这场泄洪盛况也折射出环保和天气变化的两面性。近年来,强降雨已成为川南川北的“常客”,前脚人们还在为水资源偏少担忧,后脚就面临洪水汹涌的挑战。这种极端天气不是孤例,而是全球气候变暖送来的不速之客。不得不说,洪水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稳定关系。对于个人来说,“天气随心所欲”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记警告:有时候高枕无忧,只是对风险的麻痹。
但话说回来,面对洪水,我们是否能做得更多呢?南充市水文监测和电站风险预警确实是及时且正确的操作,但提升这一机制的公众参与度或许更有效。试想一下,如果身边的居民习惯在极端天气前后关注水位预警,并且主动遵循安全提示,连爱拍视频的博主们都不冒险跑到危险区域玩浪,洪水带来的风险是不是至少能降五成?这就好像电商里的“提前预知降价”,预警就是给大家加装灵敏的“雷达”。
回过头来看这次泄洪事件,除了青居水电站的力量感十足,它也悄悄提醒了我们,靠天吃水的日子需要更多的人力管理来兜底。如果青居水电站工作人员没做到精准放流,一旦泄洪不合理,对下游的影响可不是“拍拍水花”那么简单。换言之,无论是环保调控还是气象监测,技术和道德责任缺一不可。这不是抱怨“危险真多”,而是感叹科学和行动应当齐头并进。
如今洪水降临的频率越来越高,国家的水资源调控体系也在不断升级。但问题来了,我们是否真的能将这些自然灾害转化为“可以管理的风险”?或者说,面对洪峰,我们是否已经做到毫无纰漏的应对?安全问题总在提醒我们:科技再高,也敌不过懒惰和侥幸心理的蔓延。消除一场洪灾的威胁,往往靠的不是一句“咱们水平很高”,而是每个人绷紧意识的同时,愿意携手对抗风险。
或许下一次洪峰来临时,除了震撼的景象,我们也能看到每个人心中的责任瀑布在流动。只不过,问题是:这种责任的源头,会不会比洪水奔涌得更晚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