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巴菲特59年4万倍收益的秘诀,为何多数人学不会?

点击次数:155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11 14:01:25
一、万物皆周期: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永恒的规律 近期A股站上年线引发市场躁动,而远在大洋彼岸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再次印证了其穿越周期的投资智慧。59年超4万倍收益的背后,第一条铁律便是周期思维。 许多人将股票分为“成长股”与“周期股”,实则一切

一、万物皆周期: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永恒的规律

近期A股站上年线引发市场躁动,而远在大洋彼岸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再次印证了其穿越周期的投资智慧。59年超4万倍收益的背后,第一条铁律便是周期思维。

许多人将股票分为“成长股”与“周期股”,实则一切成长皆为周期。白酒行业从2000年至今经历两轮完整周期,新能源在渗透率飙升后迎来产能过剩厮杀,互联网泡沫从狂热到破裂不过五年……行业的本质是需求释放与产能供给的博弈:需求爆发时供给滞后,行业高景气;产能集中释放后,价格战与洗牌不可避免。

巴菲特对此洞若观火:1968年美股狂热时他清仓退场,躲过次年股灾;2000年互联网泡沫中拒绝跟风,尽管短期收益低迷,却在泡沫破裂后跑赢市场。与其追逐“永恒赛道”,不如在周期低谷布局被错杀的优质资产。

关键启示:当行业渗透率突破临界点、产能疯狂扩张时,警惕周期拐点;在“门可罗雀”的行业中寻找龙头,等待价值回归。

二、估值终有效: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A股不看估值”是致命误区。估值因子长期有效,极端偏离终将修正。

1918年大流感期间美股上涨,被误读为“疫情无碍股市”,实则因前期暴跌后估值处于20年低位;2021年“茅指数”被捧为“永恒赛道”,但估值高企后迎来长达两年的回调。历史反复验证:2009年周期股估值泡沫破裂后资金转向消费股,2016年创业板高估值崩塌后资金涌入蓝筹……高低切换从未停止。

巴菲特的应对之道是安全边际:用五角钱买一元钱资产。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时市盈率仅15倍,持有35年获利超300亿美元;1973年华盛顿邮报市值仅8000万美元,而他估算其内在价值超4亿美元,最终回报超百倍。

核心法则:远离市盈率高于行业均值50%以上的标的,在优质资产被系统性低估(如流动性危机)时重仓出击。

三、人性永不变:别人恐惧时贪婪,知易行难

资本市场最大的不变是人性对贪婪与恐惧的放大。

2007年“黄金十年”、2015年“互联网+”、2021年“赛道论”,无一不是群体性癫狂;而1664点、熔断底、2018年底部,恐慌又让投资者忽视基本面。巴菲特“别人恐惧我贪婪”的逆向思维人人皆知,却少有人践行。

为何?过度自信、损失厌恶、从众心理三重人性枷锁作祟:

过度自信:投资者常高估预测能力,试图捕捉短期波动;损失厌恶:亏损1万元的痛苦远大于盈利1万元的快乐,导致过早止损;从众本能:偏离群体决策会引发焦虑,宁可“抱团犯错”。

巴菲特用“不为清单”对抗人性:

不杠杆:避免本金永久性损失(案例:LTCM百倍杠杆破产);不懂不做:拒绝能力圈外投机(案例:巴菲特躲过互联网泡沫);不投机:远离题材炒作(案例:GameStop散户惨亏)。

破局之道:建立投资清单,在决策前逐条校验;定期复盘错误,将纪律刻入本能。

顶级投资的本质是“简单与坚守”。巴菲特的成功,无非是在周期中等待机会,在低估时重仓押注,在喧嚣中恪守能力圈。多数人败于追求复杂,而真理往往至简。

你曾因哪些“人性弱点”错失牛股?欢迎留言探讨,关注@华叔大视界,用理性穿越投资迷雾。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