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找个自称,岂止是“我”?那可叫得花样百出啊!
普通百姓可以叫自己是个草民、傻瓜、乡巴佬、低贱者或者小老百姓啥的;有点地位的人就可以自称某人、下人、大爷、老臣之类的。
那些小霸王和大官儿爱自称“我这寡头”、“我这个孤儿”、“我这没米”的。
秦始皇整合江山后,咋就只用一个“朕”来叫自己呢?
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说周公是个二货,凭着“礼乐”来治理这个世界,周朝的王爷们把权力分给那些姬家的人,几乎全都是他们家的人。
说话的时候,不能随便,你得想清楚谁是谁,地位高低、贵贱分明,各位兄弟姐妹可得遵守规矩啊,不然小心被打回原形!
商朝一走,周朝的老大哥就当上了全天下的头号领导,手撕四方!
在最厉害的时代,周朝的皇帝外出时都喜欢喊“我就一个人”,显示自己是天命之人,天下都得听他的,其他人最多只能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听着啊,四面八方的人都得给我点个赞,我说啥你们就得照做!
那时候各路诸侯开始冒尖,周天子可是大方不再,跟人说话的时候称呼也变得怪怪的了。
为了显得自己厉害,那些王爷一般都自称“孤家”、“小人”或者“我这儿没粮”。
“孤”就是指那个小子,从他老爸那儿继承了王位,但自己再也没啥后台,像是在盼望有人能给点支持的意思。
“我这人”是个谦虚的说法,王公贵族们常这么说,意思是他们重视道德,想用品德来治理国家。
寡的意思还有另外一个,就是人数不多,跟金字塔顶上似的,优秀的人稀得像大冬天没暖气。
谷子就是吃的,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饱肚子!
“我这人嘛,就是不够好心肠,没本事去帮助大家,也算谦虚啦!”
春秋战国那会儿,能人异士像赶集似的到处活动,谁要是对哪个王爷不满意,直接找个地方翻身做主人就行!
各个诸侯国都拼命自喊“我好孤单”,还得巴结那些有本事的人,想办法把更多人才请到自己这边。
刚开始,大家还挺看得起这个“周大哥”的。
遇到啥事儿,他们都会去找周天子请教,让天子当个和事佬,给出主意或者搞定麻烦!
随着各地的豪杰们争斗起来,礼数和乐声都散架了,就算那些诸侯口头上认可周天子的权威,实际上周天子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自信满满了。
就好比齐桓王那阵子,派管仲去当调解员,先是帮周天子和戎族解不开的疙瘩,再接着又去调停金国和戎族之间的争执。
周天子在夸赞管仲的功劳时,竟然用上卿的礼节摆酒招待他,交流的时候也不屑于“我只是一个人”这种客气话。
到战国快结束的时候,周天子为了拉拢各地的诸侯,只好低头认怂,求他们帮忙。
据说,在《战国策》里,周赧王见到楚国的使者时一脸认真地说:“我这小王真想跟您来个友好关系签约!”
连权威都塌了,周赧王只好自称“一个人”来保命,写信给秦昭襄王时居然说“我听说秦要来打我这儿”。
有位超厉害的帝王一出场,原本乱成一锅粥的尊卑关系终于被理顺了。
嬴政这小子,刚两岁就经历了大场面,他爹子子楚在赵国邯郸打得不可开交,结果一气之下把他和他妈扔那儿自己跑回秦国了!
因为两国老打架,嬴政差点被赵王给做了人肉串。
幸好有老妈罩着,把那些惊险的事儿都变成了小儿科。
嬴政在外公的帮忙下进了贵族学校,但经常被那些富家小子围住打得鼻青脸肿,还得听他们骂个没完。
小的时候寄住别人家里的嬴政,慢慢变得懂得忍耐了。
多亏了老妈的关照,小赵才能捡起书本啃四书五经。
从申越那边,学了怎么当大官,还掌握了打仗和玩剑的小技巧。
嬴政小时候的遭遇,让他一直紧张兮兮,早就明白了有力气的重要性。
这段尴尬的童年,给嬴政以后统一六国留了个仇恨埋伏!
一直到嬴政九岁的时候,他老爹子子楚终于上了秦王的宝座。
赵王为了解决矛盾,干脆把嬴政和赵姬打包送回了秦国。
嬴政回到秦国,童年没得嗨皮,刚坐上龙椅不到三年,他老爹秦庄襄王就归西了。
这会儿,吕不韦这位商人已经坐到丞相的宝座上,早就跟华阳夫人谈妥了,把嬴政搞得像是子楚的正牌长子。
嬴政14岁就上了王位,但可惜没法自己当家作主。
从小在夹缝里打滚的嬴政可聪明着呢,偷偷搞关系、培养小弟,还主动去和宗室搭上线,收集资源。
后来靠着那事,把吕不韦踢出局,顺利又把权力捏回自己手里。
那个掌握了大权的嬴政,开始了他那辉煌的冒险之旅!
赢政心里盘算着这天下都是他的,招人用人可不光看他们是不是秦国人,只要脑袋灵光,他都能请来当官。
嬴政给那些底层小伙子撑腰,让他们当上了新贵族,继续沿用商鞅那套法家的规矩,把全国的军队和粮食都搞得贼猛!
后来,秦国一通猛戳,不到40岁的嬴政就把六个国家都给整没了!
统一了六国后,嬴政没闲着,花了三年时间,秦军把岭南这地方的雾霭全给打下来,还把华夏的文化搬过去,让那边发展得跟火箭一样!
从那以后,中国的领土又欢快地往外抻了抻。
西南那边,嬴政弄了条路,让和那儿的少数民族能顺畅沟通,这可为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个好基础呦!
另外,由于北方的那些家伙打了几百年,结果让匈奴这群人趁机壮大起来,常常跑来抢北边的东西。
接着,嬴政一边修长城,一边派蒙恬和杨翁子往北打匈奴,把敌人赶跑后,搬百姓重建河南和河西那块地。
一边耕地种粮,一边盯着边界,让北方那块地方在一段时间里安定得像个大白白!
打完六个国家后,嬴政可烦了,心想得琢磨怎么管这新国度,于是他决定搞个“钱一个样、尺码一个样、文字相同、车子轨道一致”的大行动。
咱们在种地、买东西等各个方面都加了点儿劲,搞得更好啦!
他搞了个三公九卿的玩法,还设立了郡县,不再把土地分给那些大爷们,反正就是把贵族的权力搞得七零八落!
就这么着,新帝国像竹笋一样“啪”的一下冒出来了!
好多规矩都是新鲜出炉的,称呼咋能不调换呢?
嬴政觉得自己牛得很,超越了那些古代的大神们,就给自己加个大帽子,自封为皇帝,名号敢情叫始皇帝!
从前,咱们用独来独往来吸引人才,要让大家看看自己的好品德。
天下归我,有啥拿得出手的名号才能显得老子有范儿呢?
最后,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通知大家,从今往后“天子自称为俺”。
“我”在春秋战国那会儿,大家谁都能叫,比如屈原的《离骚》里那句:我老爹叫伯庸。
大秦的老大为什么偏爱自称“朕”呢?这可是史上头一遭啊!
秦始皇自个儿喊“朕”,而周朝最后一个皇帝周赧王一死,天子这个称呼就没人敢用了。
秦始皇把全国一统之后,拿出五德终始的理论,搞了个“周是火,秦是水来灭火”,大言不惭地说秦国接班周朝是上天安排的,于是他就理直气壮地自称皇帝,觉得自己完全合规!
周朝把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结果皇帝的权利被小地方的王爷们抢了去。秦始皇觉得这是因为周王朝太弱,不够厉害,没法管理好整个天下。
大地上没谁能逃过王爷的地盘,四海之内也全是他的小弟。
秦始皇觉得,不光是得在制度和文化方面搞个大团结,连自己叫啥也得牛气冲天,不能让别的皇帝抢了风头。
秦始皇一声吼,把“朕”这个字牢牢握在手里了,之前大家随便用的,可都是他一个人的专属标识,你们都赶紧散去吧!
秦始皇用“朕”,难道就只是为了这个破事儿?
可当年秦朝可没这啥忌口的讲究,始皇帝那“政”、“正”什么的,老百姓随便扯得挺欢!
这还有啥其他原因,让秦始皇偏爱用“朕”这个词啊?
嘛,使用人群有点意思,虽然老百姓也能叫一声“朕”,但那会儿秦朝刚建立时,“朕”这个词就被“余”、“我”等字给顶下去了,基本上在平常生活里消失得差不多了。更别提贵族们读书时,那可是“一律使用‘吾、我’这些高大上的说法”!
皇帝叫自己“我”也没啥关系,咱们的日子照样过。
就因为大家都懂“朕”的含义,宣传起来方便多了!
另外,跟其他字比如“我”、“你”比起来,“朕”通常就像个单身汉,只表明自己一个人。
像殷商的甲骨文里写的:“你们跪着听我说,我是王!”
“今儿个我出来了!”这话真是没谁了,独一无二呀!
要论字的造型,中国的汉字就像从画图中变出来的一样,每个小部分都在偷偷说着自己的故事呢!
“朕”这个字是在秦朝李斯搞的小篆里造的,那个“月”旁看起来像个小舟。在那阵儿,种地和钓鱼可是吃饭的两条路,要想捕鱼多,就得有船或者小船。
从这地方看,船就像是钱财的代言人!
“朕”的右边看起来像是在跪拜大佬,又像是搬杖子的,简直就是权力的霸气标志!
皇上手握江山,那是钱多得像大米,权力大得能压人,是全天下人人争着磕头的对象。
那会儿,“朕”简直就是个古老的符号,能把皇帝那身边的神秘气氛弄得更加浓厚!
“我皇”这两个字就成了老大爷的个人商标。
“朕”这个字,一直是皇帝的专属称呼,直到清朝快结束的时候还在用呢。
始皇帝为什么喜欢用“朕”这个字,估计就他和李斯俩人心里有数呗!
就算始皇帝不叫自己“朕”,他依然是个独特的存在,开创历史的千年帝王!
这字儿嘛,对于始皇帝就是多撒点盐在粽子上,没啥大不了的!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