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福建沿海,海军公开了一段福建舰最新试验画面。电磁弹射起飞,拦阻着舰,甲板上是一架外形隐身的新机型,外界普遍认定是歼-35。消息一出,国内外都开始盯紧这条船,因为这不只是一次试飞,而是一条路刚刚被跑通。
先摆事实。福建舰从2024年5月起海试,多次进行电磁弹射相关测试;到今年,官方画面里能看到“弹射+回收”成套动作。接着说一句点题的话:如果最终由官方明确机型就是歼-35,那等于中国在航母上用电磁弹射器把五代机顺利“弹出去、接回来”,这是头一回,被全球军圈当成大节点。
再拉一条对比。美国福特级的电磁弹射器用了多年,能工作,但美国国会问责局(GAO)多份报告都说可靠性没达到他们自己设的目标。因为这个,美国海军对新东西一直比较谨慎,所以他们看到福建舰的节奏,会紧张,这很正常。
然后是另一条线。大家这两个月也在讨论一艘低调的新船——外界称“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很多人叫它“四川舰”。2024年12月27日有下水照片在网络流传,之后舾装推进;最近的近照显示舰岛脚手架拆了,挡烟板竖起。这些细节说明舾装接近尾声,海试窗口要到了。
这里需要解释一个关键点:为什么把弹射器搬到两栖攻击舰上,过去没人做?核心是限制。蒸汽弹射器功率不好灵活调,适配机型相对固定,体量小的两栖舰放上它,甲板和仓容都吃不消。结果就是,费力不讨好,还不如造一艘航母。
电磁弹射器不一样。它能按机重和任务灵活调功率,大机小机都能照顾。中国在陆上的试验台已经跑了多年,多种机型都做过弹射验证,这就给“不同船、不同机”的组合打下了基础。
两栖攻击舰本来是运兵、运直升机、运气垫船的主力。如果它能弹射固定翼飞机和无人机,角色就会往前挪一大步。同样的甲板,同样的船体,玩法完全不同。
外界对076的一个主判断,是“无人机为主”。因为电磁弹射器适合把各型无人机快速送上天,像攻击-11、翼龙系列、长航时侦察机这些,都有上舰的可能。好处很直白:飞得久,成本低,风险小,信息更新快。
如果再加上歼-35、空警-600这类有人机,它就能干制空、反舰、对陆和预警。因为这个,很多人把076称作“准中型航母”。同样一艘船,既能把兵送上岸,又能把天上的事管住,海上的事盯住,这就是新路子。
造船速度也是重点事实。中国075型三艘的节奏摆在那儿:首舰“海南”2019年下水,2021年4月入列;二舰“广西”2020年下水,2021年12月入列;三舰“安徽”2021年下水,2023年6月入列。大家才会说,如果076路线跑通,后续批量不难。
美国这边的情况也得说清。美国航母多、经验深,这是基本盘。同样,他们没把弹射器放到两栖舰上,也没把无人机当甲板主力来用,这条路他们暂时没走。因为这个,他们担心的不是一台设备,而是对手换了打法,开始跟他们掰手腕。
再补一条细节。美国的F-35C目前主要在尼米兹级上用蒸汽弹射起降,福特级在逐步整合相关能力,节奏不算快。中国是在新平台上一起推进,有试验就往前走,有进展就把链条接起来,这种“边试边上”的方式,确实拉近了时间差。
现在,最关键的落点还是海试。四川舰一旦出海,大家会看三件事:连续弹射的稳定性、不同机型的适配、在不同海况下的可靠度。因为这个,只有把这三关过了,后续批量、战术落地才算真走通。
同样要提醒一句:外界关于076的很多细节还在推测阶段,正式参数、编制、机型搭配都要等海军公开。现阶段的讨论,更多是依据公开画面、卫星图和造船节奏来判断,别把想象当。
傍晚的江南造船厂外堤,海风把焊接味吹散,塔吊慢慢停下,巨舰的外壳在灯下泛着冷光,挡烟板一块一块收紧。工人把工具装箱,回头看了一眼那条长长的甲板。等到它第一次把无人机和五代机一起弹出去,美国会用什么办法把这盘“下棋”重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