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中国人分为“苹果人”和“安卓人”,并以此划分阶级,然后,他就“消失”了
在互联网上,发表暴论或许能让你在一秒钟内“成名”,但也可能让你的账号在下一秒钟内“成仁”。
一位公众人物,最近就亲身验证了这个真理。他公开发表了一套惊世骇俗的理论,将所有中国人简单粗暴地分为“苹果人”和“安卓人”,并以此为依据洋洋得意地划分出了所谓的“社会阶级”。这番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的言论,瞬间引爆了舆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全网的怒火中,他,和他的社交账号,一同“消失”了。
一场“消费主义”的“种族隔离”
故事的开端,源于一位自以为是的“公众人物”一次石破天惊的“理论创新”。
他可能是一位“经济学家”,也可能是一位“生活方式博主”。总之,他觉得自-己洞悉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社会密码”。于是,他公开发表了一套堪称“旷世奇论”的“阶级划分”新标准。他认为,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不应该再用“财富”或者“职业”来划分阶级了,太老土了,我们应该用你口袋里的那块“小玻璃”来划分。
于是,他把14亿中国人简单粗暴地分成了两大“族群”:“苹果人”和“安卓人”。
“你的手机,就是你的阶级”
如果这还只是一个有点“无聊”的“标签化”游戏,那么他接下来的“论述”,则彻底地暴露了他那藏在“理论创新”外衣之下的、令人作呕的“精英式傲慢”。
在他的“理论体系”里:那些用“苹果”的是“先进”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是有“审美品味”的;而那些用“安卓”的则是“落后”的,是“缺乏主见”的,是“审美堪忧”的,是需要被“启蒙”的。
你看,这哪里是在讨论“手机”?这分明是在用一个-小小的“消费品”来悍然地在我们这个社会重新划下一道名为“阶级”的、森严的“柏林墙”。墙的这边是“人上人”,墙的那边是“芸芸众生”。这份充满了“优越感”和“鄙视链”的恶臭“地图炮”,是何等的猖狂和无知。
那个“求锤得锤”的“结局”
当这份“伟大的理论”被公之于众后,它所引发的不是“醍醐灌顶”,而是一场山呼海啸般的“舆论海啸”。
尤其是那占了我们国家手机用户大多数的“安卓人”们,在被一位“人上人”用这种近乎“开除人籍”的方式“精准”地“鄙视”了之后,他们的“愤怒”被彻底地点燃了。我们可以想象那个画面:成千上万的“安卓人”涌入了他的评论区,用最朴素也最有力的方式,对他和他的那套“狗屁理论”,进行了一次最彻底的“降维打击”。
而这位“公众人物”最终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面前,他和他的那套“理论”一起,被拍得粉碎。最终的结局,干净利落:“然后,他就‘消失’了。”他的账号被永久地禁言了。
最可笑的“精神上的穷人”
所以,这起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自爆”事件,我们到底在抨-击什么?
我们抨击的,是那个发表了“暴论”的“小丑”吗?是。但我们更应该旗帜鲜明地、毫不留情地,抨击那种试图用“消费”来定义“人”,用“品牌”来划分“阶级”的、整个有毒的**“消费主义”文化**!我们必须对那种“我用什么,就比你高级”的、幼稚的、浅薄的、病态的“价值观”,予以最彻底的否定!
一个人的“阶级”,从来就不是由他口袋里的“手机”来决定的,而是由他脑子里的“思想”和他骨子里的“教养”来决定的。
而这位“公众人物”,他用自己那堪称“史诗级”的“社死”行为,完美地为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一个脑子里充满了“偏见”,骨子里流淌着“傲慢”的人,就算他用上了全世界最贵的手机,他也依然只是一个最可悲也最可笑的“精神上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