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官网最近多了两个特殊的支付入口 ——Venmo 和 PayPal 的捐赠通道。点击进入后,页面赫然显示着 “用捐款偿还美国国债” 的字样,一场号召民众 “众筹” 还债的运动正悄然展开。然而当 36.7 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遇上近 30 年仅募集的 6730 万美元捐款,这场看似热血的 “爱国行动”,更像一场注定徒劳的荒诞剧。
这场捐款运动并非新鲜事。早在 1996 年,美国政府就埋下了这颗 “种子”,但因缺乏宣传且仅限线下捐款,它在公众视野中沉睡了近 30 年。直到国债规模突破 36.7 万亿美元 —— 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着 10.8 万美元债务,且以每秒 5.5 万美元的速度疯涨时,财政部才急着给这颗 “种子” 浇水:新增移动支付入口,试图让小额捐款变得触手可及。更有人喊出 “不捐不是美国人” 的口号,将捐款与爱国情怀强行捆绑。
可现实给了这场运动一记响亮的耳光。按当前债务增速,过去 30 年攒下的捐款,仅够支付 20 分钟的债务增量。这就像用一杯水去扑灭熊熊大火 —— 英国媒体调侃这是对肯尼迪 “为国奉献” 精神的另类诠释,比特币公司 CEO 萨姆森・莫则直言,此举与 “把比特币扔进销毁地址” 毫无二致。
为何美国会陷入如此窘境?答案藏在联邦政府的账本里。长期财政赤字像个填不满的黑洞,发行国债成了惯用的 “补窟窿” 手段。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更依赖发债维持运转,让国债规模滚成了远超全年 GDP 的巨轮。如今,美国每花 1 美元就有 0.3 美元靠借债,“拆东墙补西墙” 的游戏早已难以为继。
有意思的是,这场捐款运动暴露了美国财政的深层矛盾:当政府无力解决结构性赤字,却试图用 “爱国众筹” 转移视线时,民众的钱包成了最后的 “背锅侠”。只是 36.7 万亿的大山面前,再热烈的口号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 —— 真正能让美国走出债务泥潭的,从来不是民众的小额捐款,而是停下寅吃卯粮的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