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富国银行华裔高管涉案被限制出境,美国务卿急了要求立即放人

点击次数:121 足球资讯介绍 发布日期:2025-07-29 16:46:20
前言 美国的双重标准,愈发明晃晃地暴露在世人面前,7月17日,富国银行华裔高管茅晨月,在上海浦东机场被依法限制出境,当事人因涉嫌刑事案件需配合调查。 此举引致华盛顿方面立马炸锅,国务卿鲁比奥扬言“立即放人”,特朗普也甩上贸易大棒加以威胁!

前言

美国的双重标准,愈发明晃晃地暴露在世人面前,7月17日,富国银行华裔高管茅晨月,在上海浦东机场被依法限制出境,当事人因涉嫌刑事案件需配合调查。

此举引致华盛顿方面立马炸锅,国务卿鲁比奥扬言“立即放人”,特朗普也甩上贸易大棒加以威胁!

离境限制风波

7月17日,美国富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负责人、美国华裔高管茅晨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准备登机时,因“涉及中国国家安全问题”被禁止离境,具体细节还尚未披露。

此事引发了美方的强烈反应,美国国务院表示要“立即解除不当限制”,并称中国的行为“不可接受”。

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敦促中国当局立即允许受影响的美国公民回国”,完全无视中国的司法主权和法律程序,将自己置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试图以威胁的方式迫使中国屈服,但关键是,这可是中国的法治,不是哪个国家的随便指手画脚能左右的。

中国外交部随即回应,强调茅晨月在案件调查期间有配合的义务,“在中国就要遵守中国法律”,这句话清晰有力,直接回应了美国的“指手画脚”。

最令人咋舌的是特朗普的反应,这个曾把“关税”当做外交工具的人,直接在社交媒体上放话,说如果8月12日前中国不放人,将恢复对华商品关税至24%。

一场关于司法程序的个案,竟然被拿来当作贸易谈判的筹码,这种操作实在是前所未有,把国际关系玩弄成了政治工具,对中国进行施压,迫使中国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

然而,他们似乎忘记了,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中国有自己的主权和尊严,有自己的法律和底线,绝不会轻易被美国的威胁所吓倒。

并且,茅晨月的身份极为特殊且敏感,她身为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副主席,深度介入中国 AI 芯片企业的跨境融资事务,手中掌握着海量的供应链金融数据,让当下的情况变得愈发错综复杂。

在2018年华为孟晚舟事件,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在美国的指使下,加拿大警方在温哥华国际机场无端逮捕了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随后美国以所谓的“银行欺诈”罪名对她提出引渡要求,对孟晚舟进行了长达1028天的非法拘押。

然而,这一指控完全是莫须有的政治操弄,是美国为了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遏制中国科技发展而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这回换成了美国公民在中国境内接受司法管辖,结果美国就开始不干了,恨不得把整个中国法律都拍到一边。

难道是因为咱中国依法限制了她的出境,就成了“跨国人质外交”吗?美方那些媒体的炒作,完全站不住脚。

别忘了,在特朗普激烈发声的几天前,美国商务部刚刚对华做出了一些让步,7月15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北京宣布,专为中国设计的H20人工智能芯片将恢复供应。

三个月前,特朗普还宣称“绝不让中国获得尖端技术”,结果现在英伟达因对华禁售造成库存积压45亿美元,二季度财报营收暴跌18%,市场压力大到不得不做出改变,美国这种“左手放松技术限制,右手驱逐中国科技人才”的操作,暴露了美国科技霸权的矛盾。

美国强烈反应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目的呢?是真心为了“人权”和“公平”,还是另有深意?谁也说不清,总之,茅晨月事件已经把中国和美国的法律差异摆在了台面上,而美方的过激反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国际事务中“随意操作”的一面。

背后深层矛盾

茅晨月案的爆发,看似茅晨月只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华裔高管,但一旦她牵涉到中国的司法调查,事情瞬间变得复杂多了,美国威胁要恢复关税,把这点小事直接变成了贸易筹码,真是个“国际政治操作大戏”。

和茅晨月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是美国科技领域的另一场“隐秘较量”,美国一边喊着要排华,另一边却又死命攥住关键技术不放,一方面,要求微软、谷歌等美国巨头清理掉中国籍工程师,搞起了“血缘风险”。

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在背后拼命维护关键技术的影响力,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难道不是暴露了美国在全球科技战略上的被动和焦虑吗?

美国马上就要开始与中国的新一轮贸易谈判,那个“三巨头”代表团也已经摩拳擦掌,GDP、PMI等宏观数据承压的情况下,急切希望恢复贸易谈判,这其中的微妙之处,显而易见——即使加征关税,也怕最终自己“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数据显示,如果美国真对中国的3700亿美元商品加税,可能连美国的经济都受不了,普通消费者的负担将会急剧上升,这才是美国不敢轻易动关税大棒的真正原因。

与美国的纠结和内讧不同,中国的做法则相对冷静和务实,对于那些敏感事件,中国坚持依法办理,不随便把法律和外交混为一谈。

虽然有人指责中国“过度安全化”,但中国依然保持着对外开放的姿态,并积极推动外商投资法来保障商业环境,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实际上,这场博弈的核心早就不再是“封锁力比拼”,而是转向了“创新速度较量”,中国在加快与RCEP和全球伙伴的合作,减少对美出口的依赖,而美国想通过单纯的贸易壁垒来维持优势的做法,显然越来越难奏效。

未来,当这场技术博弈进入更加复杂的阶段,不论是茅晨月案还是英伟达芯片风波,都不过是局部的“插曲”,真正的焦点会转向谁能在创新的赛道上跑得更快。

所以,别再把“关税”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了,谁能按规则办事,谁能创造出更新、更强大的创新引擎,谁就能在这场全球科技角逐中获得胜利。

美国这套“交易性技术管制”的做法,最后只会反噬自我,甚至给自己制造更大的麻烦,正如有国际战略学者所说,科技霸权已经不合时宜,唯有包容与合作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正如国际战略学者沙吉娜所说的,“神化科技霸权已不合潮流,唯有包容与合作才是未来的方向。”站在全球视野上,我们不难发现,未来的科技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实力比拼”,而是智慧、规则与合作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