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刚脱险,为何扭头只给何应钦一个冷哼?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一声枪响,蒋介石被扣。
消息传到南京,整个权力中枢瞬间炸锅。就在所有人乱作一团时,军政部长何应钦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轰炸西安。
这个命令的目标是什么?是“扫荡叛逆”。
但谁都清楚,委员长本人就在西安城里。这炸弹要是扔下去,是救驾还是“清君侧”?
宋美龄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她很清楚,炮弹不长眼,一旦开火,丈夫的性命就彻底成了赌桌上的筹码。围绕着她,孔家、宋家以及蒋介石的核心亲信迅速集结,形成“主和派”,目标只有一个:通过谈判,把人囫囵个地弄回来。
另一边,何应钦已经迫不及待地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调兵遣将,大军压境。甚至不等命令走完流程,就派飞机轰炸了西安周边的渭南、华县。
这架势,究竟是“一心为国”,还是另有图谋?
要看懂何应钦,得翻一翻他的旧账。
就在九年前,1927年,北伐军刚拿下南京,蒋介石就和武汉的国民政府翻了脸。结果,武汉方面直接开除了他的党籍。一时间,老蒋四面楚歌,连自己嫡系的桂军都跟他貌合神离。
当时,黄埔系的军权正握在何应钦手里。
何应钦,蒋介石的“生死之交”。他看到了一个权力真空。于是,当桂系的白崇禧逼宫,要求蒋介石下野时,何应钦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就是一把递出去的刀。
蒋介石被迫下野。
可谁也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蒋介石就杀了回来。冯玉祥、阎锡山这些实力派纷纷通电拥护。何应钦却磨磨蹭蹭,说要“征询前线将领的意见”。最后还是被人劝着,才不情不愿地发了拥护电报。
老蒋复职后第一件事,就是不动声色地削了何应欽的兵权,给了个参谋长的虚职。
后来两人关系缓和,蒋介石甚至暗示过何是自己的“继承人”,何也表忠心说“肝脑涂地亦不悔”。
现在,西安事变爆发,何应钦向所有人展示了他“肝脑涂地”的方式——用飞机大炮对准自己恩主的所在地。
这看起来,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夺权。
但事情的另一面,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何应钦真的有能力在蒋介石死后接管一切吗?
很难。
当时的南京,是一个暂时的集体领导状态。论资历,他比不过汪精卫;论地方实力,李宗仁、阎锡山哪个不比他根基深厚?就算在黄埔系内部,陈诚、胡宗南这些后起之秀也已经羽翼丰满。更别提背后盘根错节的四大家族。
何应钦拿到的,只是一个烫手的“讨逆总司令”头衔,一个临时的军权。他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压服所有人。
再看他的军事行动。
他调动了十几个师,把西安围得水泄不通。但从头到尾,一次大规模的地面总攻都没有。
他叫嚣着要“大规模轰炸西安”,但实际下达的命令却变成了:“只轰炸渭南、富平、三原和赤水车站,进抵西安示威即可。”
这哪里是决战,分明就是武装游行。名为“讨伐”,实为“威慑”。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蒋介石本人。
12月17日,蒋介石在西安写下一份手令,托人带出:“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星期六日之前,万不可冲突。”
18日,何应钦收到手令,立刻宣布停战三日。
如果他真想让蒋介石“壮烈殉国”,这封手令就是一张废纸。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甚至加大轰炸力度,制造“意外”。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听令。
那么,这场看似矛盾的“主战”大戏,究竟演给谁看?
或许,他是在用战争的姿态,逼张学良和杨虎城坐上谈判桌。用军事高压,为宋美龄的和平斡旋增加筹码。这就是“以战逼和”。
然而,权力棋局中最微妙的,从来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当事人的感受。
我们来看看蒋介石的反应,这才是整个事件最精彩的注脚。
身陷囹圄时,他是什么态度?
12月16日,当他听说中央军已经开始进攻渭南、华县时,大喜过望,说:“余闻此语,知中央戡乱定变,主持有人,不啻客中闻家庭平安之吉报也。”
18日,他又说:“甚盼中央剿讨部队能早到西安也。”
此刻的蒋介石,像一个溺水的人,迫切希望岸上的人能扔一根绳子过来,哪怕这根绳子有点粗糙,有点勒手。他需要南京的强硬姿态来证明自己没有被抛弃。
但是,当他真的安全飞回南京,一切又都变了。
机场上,文武百官前来迎接。
面对“主和派”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恭敬地鞠躬:“让主席受惊了。”
轮到何应钦,这位替他“主持大局”的讨逆总司令,蒋介石面无表情,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冷的“哼”,便扭头走开,再不理会。
为什么?
因为在西安时,他需要何应钦的炮火来壮胆。回到南京,坐在权力的宝座上,他回想起的,只有炮火可能带来的毁灭。
他想明白了,不管何应钦的真实目的是“逼和”还是“夺权”,他的行为客观上已经把自己置于了极度危险的境地。这种“忠诚”,代价太高,风险太大。
信任一旦出现裂痕,就再也无法弥补。
何应钦究竟是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蒋介石心里那个“疙瘩”,从此再也解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