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ETF规模已经突破4.9万亿元,比去年底增加了上万亿。金融科技ETF规模翻倍,沪深300ETF单日就增加了112亿元。表面上看,这是市场回暖的信号,但作为一个用了十年量化工具的投资者,我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一、4.9万亿资金暗流涌动
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全市场ETF总规模已达4.9万亿元。华宝中证金融科技ETF规模突破110亿元,较年初翻倍;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规模突破400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单日增加112亿元……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美好,但我想说的是:这些资金流入的背后,隐藏着机构投资者的精心布局。他们通过ETF这种工具,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市场格局。
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很多人对"历史会重复"这个说法嗤之以鼻。但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市场的投资者,我发现每一轮牛市几乎都伴随着相似的剧本:市场情绪亢奋、开户数暴增、社交媒体充斥财富神话。然后大家买股票就会越买越高,越买越贵。或许新手根本不敢买那些高高在上的股票,但基金敢,ETF基金可不管这些,只要有人买ETF,他就往相关的标的上配置,才不管这配置的标的贵还是便宜呢。
这就像2021年贵州茅台2000多元的时候,散户是不敢买茅台的,但基金不管,募集来的钱肯定得配置进去。结果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二、机构洗盘手法揭秘
说到机构操作手法,最典型的就是"震仓洗盘"。机构通过故意打压股价制造调整假象,等散户恐慌出局后再拉升。我观察过很多大牛股的走势,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涨过程中多次出现"震仓"现象。
比如这只"西藏天路",在最后暴涨前竟然经历了五次明显的洗盘:
通过量化工具可以看到,这些洗盘行为都有明显的特征:
K线下方的红黄蓝绿柱体代表不同的交易行为,其中蓝色代表空头回补行为。当这些行为下方出现橙色柱体(机构库存数据)时,说明是机构在做震仓。即,先做空砸盘后短期就偷偷有买回来了。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PS2:
「全景k线」数据是将:机构库存、空头回补、资金交点、强力回补、强力回吐等共计五个数据,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态进行映射。样,观察市场,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
三、更多案例佐证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下面这几只股票也都是经过多次震仓后才开始大幅上涨的: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好股票往往不会直线拉升,而是会经历多次震荡洗盘。只有看清了机构的操作手法,才能避免被甩下车。
四、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面对4.9万亿的ETF资金洪流和机构的复杂操作手法,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
不要被表面的涨跌迷惑,要关注背后的资金动向;
学会识别机构的洗盘手法;
善用量化工具分析交易行为;
保持耐心,好股票需要时间验证。
回到开篇的ETF数据,4.9万亿规模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机构投资者的操作逻辑。历史确实会重复,但只有那些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