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2023年,美国前海军上将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发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言论:“据我估计,中国在未来十年内都难以做好与美国较量的充分准备。”
几乎同时,美国空军机动后勤司令部司令迈克·米尼汉上将也向其下属发送备忘录,声称美国将在2025年与中国开战,要求部队做好准备,一时间,“中美必有一战”的论调在国际舆论场甚嚣尘上。
然而当2025年真正来临,现实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战争预言
斯塔夫里迪斯并非随口一说,他对中美军事冲突的“兴趣”由来已久,甚至与人合著了一本名为《2034》的小说,描绘了一场中美南海大战。
在这本情节离奇的书中,中国在误判形势的情况下击沉了两艘美国导弹驱逐舰;伊朗趁机用黑客技术控制了美国的F-35战机;随后中国调动航母战斗群封锁美军舰队,最终导致核战争爆发。
当被日本媒体问及时,斯塔夫里迪斯却解释写书是“为了让大众认识到中美战争的可怕后果”,可仅仅两年后,这位上将便改口宣称“中美差距太大”,中国十年也追不上美国军力。
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背后,其实就是美国长期存在的两种对华论调:“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
当美军需要增加装备预算时,“中国威胁论”便成为推高军费的理由,更是当美国需要安抚国内民众和盟友时,“中国崩溃论”便用来凸显美国的强大地位。
毕竟这种预言传统在美军高层中也并非新鲜事,例如2021年3月,时任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维森预测中国可能在“6年内入侵台湾地区”。
而到2022年10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吉尔戴又将这一时间表提前,声称“在我看来,那必定是2022年或2023年窗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斯塔夫里迪斯在2023年底的强硬表态,恰逢中国任命董军为国防部长之际,这位中国首位海军出身的防长上任之时,美方选择用军事威慑言论作为回应。
2025的响亮回应
而且进入2025年,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格局并未按照美军将领的剧本发展,毕竟美军在太平洋的部署虽然维持存在,但因舰艇维护、人员调配等问题暴露出明显短板。
根据媒体披露,美军舰艇延迟率较高,直接影响实战部署与机动能力,与此同时,部分亚太盟友在地区事务上态度出现分化,削弱了美军在该地区的联动性。
而中国在台海地区的常态化巡航行动早已形成一套成熟机制,例如在南海,更多海军和海空联动演习不断展开,更是在半导体、能源供应等关键领域的自给率持续提升,均显示出产业链的韧性。
就连军事专家也分析认为,如果中美发生冲突,最可能的战场在台海和南海,毕竟在这两个区域,中国具有近海作战的天然优势。
虽然美军整体军力占优,例如拥有11艘航母(大部分为核动力)和92艘驱逐舰,而中国只有3艘常规动力航母和约50艘驱逐舰,但美军属于远洋作战,无法将所有军事力量部署太平洋。
但反观中国,却能充分利用陆基武器协同作战,如东风系列反舰导弹,而且中国的预警系统和卫星系统一旦全面启动,美军舰艇可能在途中就会遭遇导弹打击,更是能真正突破这道打击网的美军舰艇将所剩无几。
所以在中国强大的陆基实力干预下,美国能赶到战场的军事力量屈指可数,就连军事观察家也指出,“在此不对等作战中,中国获胜几率远超美国。”
当中国展示实力之际,美国自身却陷入多重困境,例如2025年初洛杉矶大火肆虐,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联邦救援却迟迟未至,而特朗普总统反而指责加州“森林管理不行”,引发纽森愤怒回击:“少指责,多帮忙!”
更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长达二十年的战争中,美国投入数万亿美元却最终狼狈撤离;面对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扰,美国海军表现得束手束脚。
这些现实都印证了美国军力在长期消耗后的衰退,同时也暴露了其盟友体系的内在局限,毕竟各国均有自身利益考量,不会轻易为美国利益牺牲本国安全与发展。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2023年12月29日关于前北约最高司令炒作“中美开战”,称“中国10年内做不好准备”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国际在线2025年01月24日关于外媒称2025年中美关系开局良好 期待两国合作造福全球的报道